新华社深圳2月2日电(记者赵博 王传真)以深圳皇岗口岸为圆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的范围内,聚集了46家深港两地科研机构,60家重点实验室,70家工程技术中心和近300家通过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这就是“深港创新圈”的核心区域。
旨在整合两地科研资源、形成产业链、提升深港地区和珠三角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深港创新圈”概念的提出和实施,让深圳与香港之间的科技合作、产业对接越来越受到政府官员和民间机构的追捧。
截至2008年1月,深港双方已商定工作机制、完成第一次督导会议,三次举办“深港创新圈高层论坛”、设立“高交会”专门展区,开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启用“深港生产力基地”,共建深港传染病研究中心和港深药物研发检定中心。
最令科研机构兴奋的是,深港两地各自安排3000万(人民币/港币)专项经费,对具备产业化潜力、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项目进行联合资助。经过磋商,双方确定重点支持无线射频共性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和数字电视等领域的科研合作,4个相关项目于近日被批准获得总额2000万的年度资助。
“深圳市还批准了45个单方资助项目和4项创新资源平台项目,其中包括在深港资企业提交的申请。”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副局长刘锦说。作为方案的全程参与者,刘锦将“深港创新圈”定位为两个城市谋求双赢的必然一步。
“在深圳,90%的研发人才、经费和专利集中于企业,公共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不足;而在香港,面临‘产业空心化’威胁,需要以人才优势换取生产腹地,提升创新能力。”她说,“双方具备天然的互补性。”
2005年6月,深圳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深港创新圈”概念;2006年9月,香港特区政府正式予以回应。2007年5月21日,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刘应力和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局长王永平在港签署《合作协议》;12月18日,市长许宗衡访港,签订的“1+6”合作协议中包括“深港创新圈互动基地合作备忘录”。在整个推动深港合作、共建国际大都会圈的进程中,“深港创新圈”作为提出最早、实施最快的项目专案,受到了最多的赞赏。
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达志认为,“深港创新圈”已成为深港合作的主体推进内容,将奠定深港双城在未来建设科技文明城市的竞争地位。
针对科技领域的合作和高新产业对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向媒体表示:“苦苦思索的香港出路问题,已经找到了共识。”
基础设施、环保、城市规划、旅游等一系列合作共识,将深港合作推入新的“蜜月期”。CEPA补充协议四的签订,更为深港两地联合发展高端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增添无穷动力。
刘锦坦言,2008年“深港创新圈”的工作更为繁重。其中,双方各出资100万元联合开展的战略规划研究将在上半年启动,为深港两地的科技合作列出详尽的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