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雪成灾、春节渐近的隆冬,这样一则消息让人温暖: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通知,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从2004年浙江在全国首次免费开放省级博物馆,到2008年全国范围全部实行免费,博物馆、纪念馆等走向大众的脚步,行进之快,令人惊喜。这样的脚步,让人们看到党和政府一以贯之的民生关怀,博物馆、纪念馆的免费,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务实举措。这样的脚步,也让人们听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铿锵足音,发挥公益性文化机构的辐射功能,必将造就公众亲近历史文化的良好契机。
长期以来,提到中国的博物馆,人们总会想起两组数字。一组是博物馆数量已经超过2400个,一组是目前中国大陆参观者每年不到1.6亿人次,不少博物馆门前冷落。中国观众鲜于光顾博物馆当然成因颇多,但一个不容回避的原因,是门票成为一种现实的“门槛”。对于有着3000多万贫困人口、9亿农民的中国而言,免费开放博物馆,彰显了对广大民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关怀和保障,体现了十七大提出的“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正得到逐步落实。
“博物馆不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还应成为新文化的发生器。”在一个国家的文明体系中,博物馆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一纬。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博物馆、纪念馆等免费开放,直接受益的是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影响的是文化“软实力”。当尘封千年的历史被更多的观众用目光激活,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会被更加现实地感知和牢记,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将在潜移默化中穿越岁月,成为激发我们民族创造活力的动力。
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也让这项利民事业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现代社会的博物馆正处在一个复杂的文化和休闲产业氛围之中。免费开放,将使博物馆不再是简单的“藏宝”机构,而是被公众寄予厚望的文化平台。此前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的爆棚现象提醒我们,各级政府必须正视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博物馆免费有更多物质和制度的准备,并以此为契机,加快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在万众一心抗御雨雪冻冰灾害之时,我们即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没有比这样一个时刻,更能体现亿万国人浓郁真切的历史情结,更能展现中华文化深挚绵长的精神魅力。愿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为更多公众、也为因雪灾滞留异乡的人们,提供一个欢度佳节的去处,为亿万人民的节日生活,增加一份文化的关怀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