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2月8日电
雪花落在你们肩上,光明送进我们心里
——记奋战在抗冰抢险一线的云南电网工作人员
记者 李怀岩、浦超
这个冬天的岁末年初,在南方电网区域,贵州全省、云南东北部和广西部分地区出现较大范围的凝冻天气。从1月18日起,多个省份电网相继出现输配电线路覆冰断线、跳闸以及线路失去主保护运行等情况,对安全可靠供电造成了较大影响。因恶劣天气和电煤供应等问题,全国13个省级电网连连告急。
针对灾害,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23个单位、2800余名员工、200多辆抢险车迅速投入到昭通电网抗覆冰的战斗中。在这场抗灾保电的战役中,几乎每一位参战员工都用平凡的事迹、朴实的语言、艰辛的努力,展示了他们的那份责任和真诚。
“无法忍受铁塔和导线躺在冰雪中”
“无法忍受铁塔和导线躺在冰雪中,我的快乐已和它们连在一起,我的生命已和它们融为一体。”云南昭通供电局输电所主任杨华文说。
1月19日早上7时,杨华文刚起床就接到110千伏大永(大关-永善)Ⅱ回线永久性故障跳闸的消息,他立即带上队伍巡查故障点。
恶劣的气候和险峻的地理环境是横亘在抢修人员面前的两大难关,材料运输成了抢修最关键的环节。雄奇的乌蒙山在考验着电力抢修人的意志,寒冷的雨雪冰霜挑战着电力人的体能。杨华文手提斧头充当开路先锋,一路披荆斩棘,高喊号子,后面的运输大军应答着他的号子,一步一滑,艰难地向着山上的铁塔方向前行。几天下来,他那两只粗壮的手臂疼得抬不起来,吃饭的时候,手抖得夹不起菜,嗓子也哑得发不出声。
就在他组织对110千伏大永Ⅱ回线等的抢修时,110千伏大永Ⅰ回又发生了断线跳闸。杨华文明白110千伏大永Ⅰ、Ⅱ回线同时停电意味着国家重点工程溪洛渡电站的施工电源将得不到保障,他只有与冰雪“抢”,与时间“抢”,甚至,与自己就要透支的体力“抢”!在抢修灯的照射下,杨华文早已成了一个冰人。压接导线、放线、紧线,110千伏大永Ⅰ回线断裂导线修补完毕,已是凌晨4时。由于裤子和鞋子已结上了硬邦邦的冰凌,他的双脚被冻得失去了知觉,皮肤甚至就要和鞋子粘在一块了。车子刚在宾馆门口停下,他立即赤脚冲进房间。宾馆服务员由此记住了这个大冬天夜晚赤脚奔跑的男人。
与冰雪搏击的半个多月里,杨华文没有回过一次家,只是到晚上临睡前,他发个短信给妻子报平安,他怕打电话妻子会听到他嘶哑的声音。他甚至连一套换洗的衣服都没有带上,每天只能穿着那套潮湿冰冷的衣服战冰雪、熬寒夜。许多个夜晚,他就裹着潮湿的衣服睡在当地农民家。饿极了,抓把雪和着冷洋芋、冷馒头吞嚼。
“对于送电工,这点苦算什么!”
“最难就是缺工具,情况不熟悉,一切都要从头来,还要抢进度。”这是邵益华参与贵州电网抢险最大的感慨。
邵益华是云南电网送变电公司的副总工程师,送电工出身,在线路施工和抢险方面经验丰富。此次云南电网公司赴贵州抗冰抢险,他协助进行抢险施工的管理、协调和技术工作。
邵益华办事稳重,在贵州天寒地冻的环境中,他跟工人们一起爬山,勘查了云南电网公司负责的两条500千伏输电线路和三条220千伏输电线路。在巡查500千伏福青线时,气温降到零下7摄氏度,山坡上凝冻厚度达到40毫米,冰凌把大树压得东倒西歪,找不到上山的道路,他就和大家一起,手脚并用拨开冰凌钻灌木。上山容易下山难,在稍微平坦的地方,他就和大家一起坐在覆冰上滑下来。住在缺水缺电的小旅馆,午饭常常用干粮充饥他毫无怨言,总是说“对于送变电人来讲,这点苦算什么!”
真正让他觉得困难的是缺工具、不熟悉情况与抢修紧迫性之间的矛盾。当初,云南电网公司是带着除冰任务来到贵州的,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工作内容变成了输电线路抢修施工。队伍既不清楚将要抢修线路的情况,也没有任何工器具,甚至连施工现场的吃住、交通等情况都成问题,而抢险任务又非常紧迫。邵益华想了很多办法,联系从云南调工具到贵州,与贵州的相关单位协调工作,从早到晚一刻也不停,才将工器具运到冰天雪地的贵州,并分配到各施工点。抢修220千伏福龙线时,邵益华白天巡查各处输电线路,制订抢修方案,分析资源需求,晚上就和工作组商量工作,与贵阳供电局、贵州电力设计院、贵州送变电等单位联系。就连吃饭时也在不停地商量工作。
经过邵益华和大家的共同努力,短时间内,云南电网公司在贵州的抗冰抢险工作就顺利展开了。他说:“现在整个抢险工作已经基本理顺了,尤其是220千伏线路,接下来把500千伏线路的工作理顺就可以加快工作进度了。”
吃雪的赤血男儿
现任云南建源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线路工程部项目部经理黄平负责大永Ⅱ回80号—81号断线的抢修。在身体状况不适的情况下,他还担负着物资运输、抢险方案、人员指挥的重任,奔波于雪山上铁塔下,用行动践行着一名电力施工者的责任和义务。
抢修队员们为减轻作业负担,上山都不带水,渴了就抓把雪往嘴里塞。一直工作到19时,天色全暗,他才带着队友到农民家吃点热东西。由于干的全是体力活,冰雪中体力消耗更大,天天只能吃罐头,喝冰牛奶,很多队友都已经患上急性肠胃炎,身体免疫能力明显降低。为保证队友们的饮食,黄平想尽办法跟农民协调,凡是能找到的蔬菜尽量补充。晚上他们睡在老乡家的水泥地上,睡袋底层虽然可以防潮,但早上起来,枕巾上还是到处凝冰,衣裤硬得可以自行站立。黄平每天都起得比别人早,烧开滚烫的开水,把冰冻的牙膏和毛巾用开水泡过以后给队友们使用。
在一次抢修作业中,从山脚到抢修点需要走五个小时的雪路,抢修路段坡面接近80度,加之风疾雪紧,道路狭窄,不时还有积雪和碎冰从头顶砸落到高崖之下,黄平只好紧贴着山崖的岩石行走。为尽快修复山崖下损坏的线路,他主动扯过同事手中的绳索,系在了自己腰间,用满是冻疮且已经开裂的双手尽力紧握僵硬的绳索,一步一步向崖下挪动。坡上的队友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牢牢抓住安全绳索,大家叮嘱安全的呼声让崖上的寒冰也为之敬畏,黄平终于安全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