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农村饮用水卫生调查:近半数未达卫生"底线"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2月1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记者周婷玉)我国首次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按照2006年公布执行的农村饮用水水质评价标准,这次调查水样中44.36%未达到基本卫生安全,我国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状况亟待改善。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18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我国农村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主要以地下水为主,饮用地下水的人口占74.87%,饮用地面水的人口占25.13%;饮用集中式供水的人口占55.1%,饮用分散式供水的人口占44.9%。

    调查表明,我国农村地面水超标率为40.44%,地下水超标率为45.94%;集中式供水超标率为40.83%,其中近3年中央投资建设水厂超标率为38.99%,分散式供水超标率为47.73%。

    毛群安说,农村饮用水超标的主要因素是微生物指标超标,饮水中因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所引起的水质超标率为25.92%;集中式供水中有消毒设备的仅占29.18%,分散式供水基本采取直接采用原水。

    “农村饮用水消毒率比较低,是导致饮用水的微生物指标超标的主要原因。”毛群安说。

    他同时指出,这次农村家庭饮水习惯调查显示,喝开水的比重占到85.23%,这对预防控制通过饮用水所引发的肠道传染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据了解,这次大型调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共调查657个县、6590个村、6.5万余户和6948份水样。

    卫生部:我国亟须建立村庄保洁机制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记者周婷玉)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状况,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18日指出,我国亟须建立村庄保洁机制,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2006年8月至2007年11月,全国爱卫会、卫生部联合组织开展首次全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状况,从整体上看有了明显改善,但与广大农民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调查显示,有约一半的村庄没有规划和环境卫生治理,缺乏专职保洁员的村占到65.64%。

    毛群安说,生活垃圾是农户家庭垃圾的主要来源,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其中约1亿吨的垃圾属于随意堆放,养殖业垃圾和秸秆杂草在一些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卫生部指出,我国将重点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垃圾减量、污水减排等工作,建立村庄保洁机制,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逐步解决农村生活污水问题。同时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适宜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建立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为重点的环境健康危害监测体系。

    我国农村如厕不便问题突出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记者周婷玉)卫生部18日公布的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厕所入室的比例为17.82%,多数厕所建在院内或者院外,上厕所不方便的问题比较突出。

    2006年8月至2007年11月,全国爱卫会、卫生部联合组织开展首次全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

    入户调查发现,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为23.83%,其中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22.74%。同时调查还发现,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粪肥的比例为84.34%,其中使用非卫生厕所的农户中有90.04%利用粪肥作为农肥。

    “这样使用通过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传播疾病的风险较高。”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

    毛群安介绍,近3年来,中央转移支付农村改水改厕项目投资4.82亿元,主要用于支持贫困地区,特别是血防地区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215万座;同时在一些地方病比较严重的地区,投入了4100多万元,对饮水型氟、砷病区和高碘水源地进行筛查,对病区防病改水工程进行检测,基本掌握了病区分布范围和改水工程运转情况。

    毛群安指出,2008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预计将投入3.36亿元支持地方开展农村改厕和水质监测工作。通过中央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引导地方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加快农村的改厕工作步伐,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网络,努力提高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和饮水卫生合格率。

    卫生部:甲肝流脑等15种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记者周婷玉)记者18日从卫生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日前制定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明确了国家免疫规划新范围以及总目标。

    方案规定,在现行全国范围内使用的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和白破疫苗等6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

    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发生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或发生洪涝灾害可能导致钩端螺旋体病爆发流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应急接种。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通过这些疫苗的接种,可以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病等15种传染病。

    同时,方案指出,总目标是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消除麻疹、控制乙肝,进一步降低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

    方案规定,现行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按照免疫程序,所有达到应接种月(年)龄的适龄儿童,均为接种对象。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其接种对象为规定实施时间起达到免疫程序规定各剂次月(年)龄的儿童。强化免疫的接种对象按照强化免疫实施方案确定,根据需要国家会制定一些其他病例的强化规定方案。出血热疫苗为重点地区16—60岁的目标人群。炭疽疫苗接种对象为炭疽病例或病畜的间接接触者及疫点周边高危人群。钩体疫苗接种对象为流行地区可能接触疫水的7—60岁的高危人群。

    卫生部要求,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本地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组织落实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要提高执行国家免疫规划的能力,要完善免疫服务形式,规范预防接种行为,提高免疫服务质量,要加强冷链建设。这个冷链指保存疫苗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需要的低温保存的条件设施,保障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冷链运转。

 
 
 相关链接
· 山西向农村和社区卫生机构派"传染病防控巡查员"
· 北京农村卫生服务全面升级 五千村医吃上"皇粮"
· 天津:政府将购买农村卫生服务机构 保障卫生安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