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脱胎换骨 再造脊梁——辽宁省国企改革振兴综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0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沈阳3月1日(记者王振宏、陈梦阳)这是一场触及“核心”的攻坚战,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新生。曾经因拥有全国最多的国有企业而辉煌,也因国有企业不堪重负而衰落的老工业基地辽宁,从2005年起,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与信念,开启了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

    不追求国有资本绝对控股,不设国有股比例限制,一个个过去改革的“禁区”被突破;向中央企业靠拢,与战略投资者联姻,在体制与机制创新中,辽宁实现了国有企业爆发力集中释放。

    向改革的“深水区”突进

    国企改革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在辽宁,国企改革也从未停止过。辽宁省经委的一位资深人士回忆说,辽宁国企的有些改革经验,如企业承包、破产等甚至成为全国典型。然而,这并不能改变辽宁国企日渐没落的事实。

    2004年的一项统计显示,辽宁共有地方国有企业4482户,其中股份公司仅134户,而国有独资企业高达2787户,占62.2%。国有地方企业的亏损面近6成,盈亏相抵后净亏损17.6亿元。全部地方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占全省工业企业的51.1%,但利润仅占9.6%,经济效益与其资产份额极不相称,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时辽宁国企在市场上的尴尬。

    更为严峻的是,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牵动作用的国有大型企业在改革上步履维艰。辽宁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仅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改革已经不能解决国企面临的问题了,必须向改革的深水区——产权制度改革迈进。

    2005年5月,辽宁省召开的全省深化企业改革工作会议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号角”: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做法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以深化企业改革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口,使全省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一场脱胎换骨的国企改革就此拉开大幕。

    无论从改革的深度,还是广度来说,以往辽宁国企的各项改革都不能与这次改革同日而语。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除少数大型煤炭企业以外,所有的地方国企都参与改革,无论大小、无论盈利还是亏损。特别是地方国有大企业,以股份制改造为重点,放开国有资本股权比例限制,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吸纳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资入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不可否认,在此之前辽宁省的各项改革和发展成果,尤其是国家在辽宁进行的三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为此次国企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尽管国有企业不改革绝对没有出路,尽管已经有了一些外部条件,但做出这样全面彻底的改革安排却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辽宁省人大代表、经济学教授巴俊宇这样评价这次改革。

    强强联合,实现共赢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辽宁举全省之力投资建成了华锦集团年产18万吨乙烯联合装置,成为辽宁地方石化工业的“龙头企业”。可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家生子”,在市场大潮中却成了一个“小舢板”,由于没有原料来源、资金短缺、规模小,它被夹在一个又一个新建的大型石化装置中间,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正是新一轮的产权改革,让华锦集团开始了新生。2006年3月,华锦集团整体完成增资扩股的股份制改造,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出资15亿元注入华锦,又为华锦50亿元建设贷款提供了担保,华锦集团的46万吨乙烯扩建项目和500万吨炼油扩建项目也同时开工,这在当年成为辽宁国有企业改革的标志性事件。

    “船大调头难”,与国有中小企业相比,国有大企业的改革难度无疑要大得多。从一开始,辽宁省就确立了国有大企业的改革方向,那就是:在选择战略投资者时,决不搞表面文章或近亲繁殖,而是瞄准中央企业和海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及资本,实现强强联合,共赢互利。

    此后,一系列地方国有大企业与央企等强者的联姻接踵而来:抚顺煤矿电机公司与中煤集团重组;锦州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与中信集团重组;沈阳冶金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加盟中国有色金属集团;辽宁省路桥建设总公司加盟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中冶集团用20亿元人民币控股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沈阳机床集团的改革。这个中国机床行业的排头兵其实并不缺资金、也不缺市场。2007年6月9日,沈阳市国资委与美国嘉纳基金公司正式签订协议,转让沈阳机床集团30%的股权,这是国际对冲基金首次现身辽宁,同时,也是辽宁运用国际资本打破国有独资股权结构的一次全新尝试。

    沈阳市副市长王英说:“嘉纳基金选择沈阳机床集团,看中的是企业的实力和发展前景;沈阳机床集团选择嘉纳,则是看中了它的国际资本运营能力和管理资源。这是典型的共赢模式。”

    截至2007年年底,辽宁省40户列入改革计划的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中已有36户通过股权多元化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尽管合作对象不同、合作方式不同、股权分配比例不同,但它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与强者联合,合作共赢”。

    再造共和国经济的脊梁

    在今年年初向全省新一届人大提请审议的《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来描述辽宁省企业改革的效果:国有企业甩掉了包袱、走出了困境、挺起了脊梁,显现出强大的活力。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增长45.5%,国有企业成为支撑振兴的骨干力量。

    辽宁省国资委主任左大光说,改革必须是战略性的,要看是不是能为企业带来先进的体制、发展的资金、广阔的市场以及高端技术,将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而不是强求民营化或外资化,一转了之,一卖了之。

    抚顺煤矿电机公司与中煤集团重组前,是一边生产一边筹资建新厂区,中煤集团注资1.58亿元后,新厂区建设进度明显加快,企业生产经营更是蒸蒸日上,订单雪片般飞来,企业正朝着“国内第一、世界领先”的煤机制造企业的目标迈进。

    与中国有色金属集团重组的沈阳冶金机械公司也登上了中国有色金属集团的“国际战车”。董事长姜英先介绍说,中国有色金属集团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有设计能力,还有外贸公司,但缺少制造企业。目前,沈阳冶金机械公司已经开始为中国有色金属集团的哈萨克斯坦电解铝项目准备装备了。而作为拥有海外有色金属资源量最多的中国企业,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有色金属集团对外投资额将超过10亿美元,其中的机会不言而喻。

    同样,中铝集团、中信集团、中冶集团、中国五矿集团等一批中央企业也都为辽宁的地方国企搭起了一块块迅速“走出去”的“跳板”。与央企重组,实现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使辽宁国有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脱胎换骨后的辽宁国企不仅搭载央企的大船出海,还主动出击,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2007年8月,重组不到一年的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绝对控股的方式,并购了世界隧道掘进机巨头——德国维尔特控股公司和法国NFM公司,从而一举拥有了世界先进的全系列隧道掘进机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结束了国内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完全依靠进口的历史。

    改革依然保持了公有制经济在国有大型企业占有主导地位。与2005年5月改革前相比,辽宁国企数量大幅下降,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却增加了949亿元,增长了13.6%。已完成改制的大型国有企业共吸引新增资本和规划项目资本超过500亿元,盘活存量资产400多亿元,132户停产、半停产企业恢复生产,重现生机。

    通过改革,辽宁省国有企业完成了脱胎换骨、浴火重生的历史性进程,再造起共和国经济的脊梁!

 
 
 相关链接
·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室:国企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 国企改革又好又快发展 得益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
· 海南推进国企改革:以存量换增量 以增量促发展
· 加大东北工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重组力度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