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记者白瀛)“有在新浦汽车总站转乘的旅客,‘雷锋车’为您提供免费服务!”类似这种普通的服务用语,已经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回响了45年。45年间,雷锋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以“雷锋车”为楷模,实实在在地得以传播;本月4日至8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量的图片和当事人的讲述,又把这种精神传到北京,进而传向全国。
第一代“雷锋车”组的成员李保英向记者介绍,45年前的这个春天,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长途服务组的第一代服务员在工作中发现,好多旅客要到500多米外的火车站转车,而火车站的旅客又要到汽车站来转车,那个时候,汽车、火车的班次都比较少,很容易误车,特别是一些携带行李较多或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旅客。
“当时全国都在学雷锋,但是我们想,光学不干不行。”66岁的李保英说。于是她们几个服务员拿着三条小扁担和绳子,前往火车站接送旅客并为旅客免费运送行李,就像雷锋同志当年的雨夜送大娘、工地送砖瓦那样干了起来,后来车站领导专门为她们购置了一辆平板车,而这辆小板车,风里来雨里去,送旅客至车站、到住地,就被旅客们亲切地称为“雷锋车”。
颜怀英是一位大连工人。1994年夏天,56岁的颜怀英在连云港转车的途中不慎摔倒,见此情景,车站服务员郝芳萍、沙常梅、董凤珍等立即把她抬上“雷锋车”,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她们三个人,两个架着我一个抱着我。我当时疼都能坚持住,但感动得流泪了。”她说。
经检查,颜怀英膝关节粉碎性骨折,必须马上手术。是“雷锋车”组服务员为她签了字,垫付了手术费,还特意炖了鸡汤、排骨汤并悉心照料。“想起来真是一言难尽……没有她们我今天就不可能站在这里。”老人说着说着哽咽了。
与颜怀英的经历相比,今年72岁的单兴惠和“雷锋车”的缘分则是另一种传奇:他家四代——他自己以及他母亲、儿子、孙子都在不同的时间受过“雷锋车”组的帮助。
“我粗略算了一下,‘雷锋车’每天来回跑两趟,45年来运送的旅客有几个集团军那么多了。”单兴惠自豪地说。
第一代“雷锋车”组服务员郝芳萍如今已经是汽车总站党支部书记了。据她介绍,45年来,“雷锋车”的车型由开始时的人力平板车、铁板车、脚踏三轮车发展到现在的电动旅游观光车,车子换了9辆,服务员也换了8茬,从最初的7个人到现在的176个人,已免费运送老弱病残旅客30万人次,义务运送行包达40多万件,行程7万多公里。
今年29岁的周瑾是最新一拨“雷锋车”组服务员。她告诉记者,现在她们的工作条件比原来好多了,但是服务的理念和宗旨却一直没有改变。可是令她感到头疼的是,很多旅客对她们抱有戒心。
“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很多人认为我们的服务不要钱是不可能的,就对我们抱有戒心,不肯接受我们的帮助。我们只能好好解释,但还是有不少人不信。”事实上,早在80年代初,李保英就遇到了不信任的旅客,她能做的也只是耐心解释。
这正暗合了此次展览的主办方中共连云港市委和市政府的初衷: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重温和弘扬“雷锋车”精神,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及在更广范围内营造奉献精神和助人为乐、和谐融洽的良好风尚。
郝芳萍对记者说:“雷锋精神不是一时的,我们要代代传下去。改革开放之后更需要雷锋精神,它鼓励人们互相帮助,能够增加人和人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