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上海:在繁华地段"灯下黑"的反差中弥补民生差距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1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3月17日电(记者李荣)南昌路615弄“龙村里”靠近上海繁华的淮海路商业街。这里的居民抬头就能看到不远处一幢比一幢现代化的商务楼,但他们一年前却还不得不每天早晨拎着旧式马桶“追”粪车。上海繁华地段这样的“灯下黑”反差现象已开始引起基层政府的注意,旧房整治、“消灭马桶”等民生工程在“反差地带”展开。

    家住南昌路615弄19号的帅老伯说,他到今年54岁,才用上了“干干净净的现代卫生设备”。以前他与这条弄堂里的所有居民一样,每天早晨要在规定的2小时内拎着旧式马桶去“追赶”唯一尚存的一辆粪车。“那时候懒觉也不敢睡,就怕错过了时间要尴尬一整天”。有的居民“赶不上趟”,就胡乱“装了袋子”往垃圾桶里抛,小区环境太糟糕了。

    去年,这个弄堂所在的上海徐汇区湖南街道注意到了繁华地段“灯下黑”里的民生差距,制订了一个旧住房改造的3年行动计划,力争在今年年底之前基本消灭这个街道里的“拎马桶”现象。南昌路615弄列入首批施工的范围。在帅老伯不大的房子一个“斜角”里,辟出一个“小天地”,安装了一个抽水的新式便器,还“挤”进了一套“微型”淋浴设备和一个白瓷洗脸盆。老伯说:“自己只出了几百块钱,其他都是公家补贴的。这样一改造,才像个家的样子。”

    上海繁华中的“反差地带”,让看到的人连呼“想不到”。乌鲁木齐中路是上海的一条“雅街”,洋房林立,气度不凡。但在这条路上的301弄“同兴坊”靠里的几幢房子却破旧不堪。记者在26号底楼的沈姓人家看到,一家三代同堂,屋里白天也要开灯,添建的“阁楼”直不起腰,一下雨到处都要滴水。此次改造,不仅要改装卫生设备,还要整理电线管道,需要上下邻居互相配合。居委会干部时时上门,协调关系,一户一方案,“让好事做好”。

    上海寻找“反差地带”中的民生差距,从中心城区的繁华地段向郊区延伸,探索解决“发展落差”问题,建立以公共财政支付足额保量延伸到村、增强村级组织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统筹新机制,建立财政专项资金,计划用一年时间将困难村内主要的泥路和砂石路改建为硬化路面的道路,基本完成规划内需保留的危桥的修缮和改建,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系统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

 
 
 相关链接
· 上海海关启用网上服务大厅
· 上海倡议企业将“社会责任”列入员工培训课程
· 上海抽查显示:建筑用钢筋质量合格率不足五成
· 上海:2007年食品总体合格率超过91%
· 上海10家医疗机构正式启动全国创建无烟医院项目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