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4日,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左)从奥运圣火护卫队队员手中接过圣火火种灯准备走出机舱。当日,载有北京奥运圣火的专机“奥运圣火号”到达此次环球火炬传递的第三站--圣彼得堡。 新华社记者 安治平 摄
新华社圣彼得堡4月4日电(记者刘洋 赵嘉麟)载有北京奥运圣火的专机当地时间4日凌晨3时30分(北京时间7时30分)从伊斯坦布尔飞抵圣彼得堡,5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将在这里进行接力传递。
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手持圣火火种灯走下飞机时,受到圣彼得堡市副市长塔拉索夫等俄方官员的热烈欢迎。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和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田二龙也率领使领馆工作人员前往机场迎接奥运圣火。
据俄体育官员此前介绍,圣彼得堡的奥运火炬传递起点位于市区南部的胜利广场,火炬将向北传递,穿越市中心以及涅瓦河北岸地区,最终抵达冬宫广场,途中将经过众多历史人文景点。
整个火炬接力传递路线长20多公里,共由80位火炬手完成,其中包括众多俄著名运动员和体育名人。在火炬抵达终点并点燃圣火盆后,冬宫广场将举行盛大的庆祝演出。
圣彼得堡是北京奥运火炬境外传递的第三站,此前传递活动已分别于2日和3日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成功举行。
圣彼得堡——对华合作快速发展的魅力之都
新华社圣彼得堡4月4日电 (新华社记者刘洋 赵嘉麟 ) 圣彼得堡不光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传统,它也是俄罗斯的文化、科教和工业中心,近年来与中国合作的快速发展,更令其成为吸引各方瞩目的一个亮点。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也是文化、科教、工业中心,俄罗斯汽车产业群在这里逐步形成,包括丰田、尼桑、现代等5大外资汽车公司都在这里投资设厂;圣彼得堡的造船工业占全国总量的近二分之一;电力生产占全国三分之一;科技资源占全国的15%左右……而圣彼得堡近年来发展的一大特点是,与中国关系发展迅猛,经贸、科技、教育、人文等各领域的合作全面开花,并不断结出硕果。
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田二龙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拿双边贸易额来说,2004年中国与圣彼得堡领馆领区内7个联邦主体的贸易额只有7亿美元,但2007年达到约60亿,毫不夸张地说,这算是一个增长点。中国与圣彼得堡市的贸易额在2005年就到了20亿,前年是26亿,2007年上半年是15亿,全年应该稳超3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圣彼得堡数一数二的贸易伙伴。”田二龙说,投资合作方面,到2012年,中方对“波罗的海明珠”项目的累计投资要到15亿美元,其他项目也在跟进。双方合作很顺畅,圣彼得堡市政府对“波罗的海明珠”非常重视,把其作为战略项目,打破常规提供“一站式”服务。
田二龙表示,近年来两国交往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每年来这里的正式官方团组100多个,特别是两国互办“国家年”期间,办理签证数量大幅增加。2004年在领馆办理签证人数是4000多,2005年7000多,2006年12000多,而去年已变成了15000多,这还不包括免签的团体旅游者。
教育文化人文合作方面,两国文化艺术界交往不断增加,2007年国家大剧院歌剧厅开幕首演,便邀请了马林斯基剧院的演出团体,剧院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格尔吉耶夫亲自率团访华,领馆一次性给他们办了近500人的签证,而国内的芭蕾剧团也多次来圣彼得堡演出。此外,中国不少大学与圣彼得堡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有4000多名中国学生在圣彼得堡留学。
“圣彼得堡距中国不近,有7000公里,但圣彼得堡友人提起中国,总说彼此是‘遥远但亲近’的伙伴。目前圣彼得堡与北京、上海都有直航,海南航空公司也在这里新开设了办事处,圣彼得堡的电台、电视台及报纸上经常能见到对中国的宣传,这些都说明双边关系在发展。”田二龙认为,经过“国家年”之后,俄罗斯精英界、知识界对中国的认识有了新变化。不少人认识到,中国因为改革开放而获得快速发展,这种判断对中俄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大有好处。
“能举办奥运会是实力的象征,而相关组织经验则是软实力的体现。火炬传递是一件大事,加上奥运的推动,我想,这一系列活动将在‘国家年’之后,有力地促进中俄的相互理解和深化合作,并将帮助我国在圣彼得堡、俄罗斯西北地区乃至全俄罗斯树立崭新的国家形象。”田二龙说。
圣彼得堡奥运火炬接力从胜利广场开始
新华社圣彼得堡4月4日电(记者刘洋 赵嘉麟)北京奥运会火炬5日将在俄罗斯“北方之都”圣彼得堡进行接力传递,传递路线的起点便是位于市区南部的胜利广场,究竟为什么选择这里作为起点,记者为此在接力活动之前对这一地点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
从圣彼得堡市中心沿主干道莫斯科大街一直向南,行经10多公里后便能走到大街尽头,当远远地看见路中央竖着一根擎天巨柱时,便知道到了胜利广场。实际上,广场位于莫斯科大街与另一大街交叉的路口中央,四周都被机动车道包围,有地下通道将广场与四周人行道连通。
胜利广场以及其地下的列宁格勒英勇保卫者纪念馆,是苏联政府为了纪念二战中突破法西斯的900天围困而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胜利广场面积并不算太大,约1300平方米,整个广场外沿略高出马路路面,造型为环形,但留有一些豁口,象征着二战中被德军围困的列宁格勒最终突破包围,广场上共有多座苏联军民团结抗击德军的青铜人物雕像,广场内矗立着高达48米的花岗岩方尖碑,这成为广场最醒目的标志。方尖碑上仅有的文字是“1941至1945年”,方尖碑的正面朝南,正对着当年纳粹德国进犯列宁格勒的方向。碑下立着两位城市保卫者雕像,一名军人手持机枪、一个平民拿着锤子,两人目光坚毅,表情凝重注视远方,象征着军人和市民并肩战斗,共同保卫了自己的城市和家园。
在胜利广场的中心,在方尖碑的背后,是半地下的圆形露天大厅,它被命名为“包围”,由深色花岗岩围成,在大厅四周的弧形石头墙上写着“900日”和“900夜”的字样以及圣彼得堡被授予的荣誉称号,长明火也被固定在墙壁上。大厅两侧是通往地下的英勇保卫者纪念馆的入口。入口上方镌刻着列宁格勒诗人沃罗挪洛夫的诗句“噢,石头们!向人们一样坚强吧!”在半地下露天大厅内,严肃的交响乐不间断地播放着,在整个环境的配合下营造出悲壮严肃的氛围。
卫国战争给列宁格勒留下了太过于深刻的印象,被德军围困900天,城内军民尽管损失惨重,但团结一致,顽强地坚持战斗,最后获得了胜利和自由,这里已成为人民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的象征。在胜利广场的所见所闻让记者现场体会到,胜利广场及其身后的历史在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人心目中具有何等意义。团结一致,迈向新生,或许这正是胜利广场得以成为奥运火炬接力圣彼得堡站起点的一个原因。
冬宫广场等候奥运火炬传递最后一棒
新华社圣彼得堡4月4日电(记者刘洋 赵嘉麟)在冬宫、海军部、总司令部的包围庇护下,冬宫广场历来是聚集俄罗斯最高荣耀的中心之地。而5日在圣彼得堡举行的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也把终点选择在这里。
冬宫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便是亚历山大柱,这是为了纪念沙皇亚历山大一世1812年击败拿破仑而修建的凯旋柱。它由整块的花岗石柱构成,高47.5米,直径近4米,总重量600吨,独自屹立在基石上。它的顶尖上是手持十字架的天使,天使脚下踩着一条象征邪恶和敌人的蛇。天使的面容与亚历山大一世非常相似。
冬宫广场的北面的冬宫原为沙皇皇宫,十月革命后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它建于1754至1762年,占地9公顷,后来几经损毁但被重建恢复。冬宫宫殿长200米,宽160米,高22米。其收藏的达·芬奇、拉斐尔等的稀世名画令其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冬宫广场的西面是海军部大楼,这是古典主义建筑代表,总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国游客。建筑物引人注目之处是一根镀金长针直插蓝天,高达72米,被安置在大厦中央塔楼的屋顶上。
广场以南的总司令部是欧洲最长的建筑,总长度超过1.5公里,沙皇时期,总司令部位于中央门洞的西侧,而东侧是外交部和财政部。如今,楼内也坐落着众多本国国家机构。
5日的火炬接力中,都灵冬奥会速滑冠军、现任国家杜马副主席茹罗娃将担任最后一棒,她将从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田二龙手中接过火炬,从海军部大楼前跑到冬宫广场中央,点燃圣火盆,完成奥运火炬在圣彼得堡的传递。
在圣火传递结束后,冬宫广场上将举行隆重热闹的庆祝演出活动。
圣彼得堡体委主任:圣火传递活动已就绪
新华社圣彼得堡4月4日电(记者董爱波、刘洋)离奥运圣火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传递还剩不到一天的时间,圣彼得堡市体育委员会主任恰佐夫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圣彼得堡的圣火传递准备工作已就绪,明天将成为该市的一个盛大节日。
恰佐夫说,4日凌晨万众瞩目的奥运圣火顺利抵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市,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圣彼得堡非常清楚这次火炬传递活动对该市的重大意义。
他表示,随着奥运圣火的抵达,圣彼得堡市的火炬传递准备工作也进入了最后阶段,在传递途经的广场上正进行着最后的装饰工作,圣彼得堡体委4日下午召集所有的火炬手到体委参加火炬传递培训,讲解传递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恰佐夫表示,圣彼得堡市为奥运火炬传递活动进行了精心准备,市长马特维延科亲自主抓这次筹备活动,因此圣彼得堡有信心将这次活动办得精彩纷呈。他说,“明天对圣彼得堡来说将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恰佐夫表示,俄罗斯坚定地支持中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与奥运会有关的活动,并希望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全人类的一次盛事。

北京奥运会火炬将同圣彼得堡伊萨基辅大教堂争辉
新华社圣彼得堡4月4日电(记者赵嘉麟 刘洋)北京奥运火炬在圣彼得堡传递的路线,将串联起不少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其中就包括以华丽金顶著称的伊萨基辅大教堂。
圣彼得堡伊萨基辅大教堂与梵蒂冈、伦敦和佛罗伦萨的大教堂并称世界四大基督教堂,高102米,内部可容纳1.4万人。
伊萨基辅大教堂造型雄伟壮观,被视为俄罗斯晚期古典主义建筑的精华。早在1768-1802年曾在此建造过一座教堂,但还未竣工就因其不够雄伟及同城市布局不协调而被拆除。19世纪初开始广泛征集新的设计图纸,最终采纳了法国青年蒙弗朗的设计方案。
伊萨基辅大教堂于1818年破土动工,由蒙弗朗任设计师。由于他只是一名绘图员,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后来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对其施工方案进行修改。
教堂四面各有16根花岗岩柱,成双排托起雕花的山墙。每根石柱的重量将近120吨,是从30公里外的芬兰湾运来的。立柱时采用的是“绞关法”:施工时由128名壮汉同时推动绞盘,将其竖起。花岗岩柱竖完后砌墙,接着再竖上层的细石柱,这些细石柱是用42种进口大理石制成。柱子全部竖起,最后覆上圆顶。1858年,伊萨基辅大教堂竣工,它共动用44万工匠,耗时40年建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堂用了400公斤黄金作装饰,仅镏金圆顶就用掉100公斤黄金。教堂落成至今,其圆顶从未重新镀金,但始终熠熠生辉。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将见证北京奥运火炬传递
新华社圣彼得堡4月4日电(记者赵嘉麟 刘洋)4日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北京奥运会火炬,将于5日在该市进行接力传递。按计划,人类第一位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将持火炬跑步经过停泊在涅瓦河边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舰长124米,舰宽17米,排水量6730吨,航速20节,装备152毫米炮8门,75毫米炮24门,37毫米炮8门,鱼雷发射管2具,舰员578名。该舰于1900年下水,1902年开始服役。“阿芙乐尔”意为“黎明”或“曙光”。在古罗马神话里,“阿芙乐尔”是司晨女神,她唤醒人们,送来曙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芬兰湾执行巡逻任务。1916年,它因作战受损,被送到造船厂修理。在布尔什维克党和船厂工人的影响下,水兵们提高了阶级觉悟,逐渐趋向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舰上的全体官兵按照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将舰开到尼古拉耶夫桥。上午10时,列宁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起草《告俄国公民书》,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向全国广播。晚上9时45分,该舰按照信号,向冬宫发射第一炮,揭开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
卫国战争中,法西斯德国进攻列宁格勒时,舰上9门大炮被拆下部署在城市外围,组成波罗的海舰队独立特种炮兵连,扼守阵地。留在舰上的水兵们,用留下的1门主炮积极作战。后因情况危急,军舰自沉于港湾中。战后,它被打捞出水,并于1944年被修复。1948年,根据列宁格勒市苏维埃执委会的决定,它被作为军舰博物馆,永远地固定在涅瓦河上。博物馆除军舰本身外,还有500余件与该舰光荣历史有关的文件和物品。
新闻背景:奥运圣火境外传递第三站圣彼得堡
新华社圣彼得堡4月4日电(记者赵嘉麟 刘洋)北京奥运会火炬4日由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抵达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5日,奥运圣火将首次在这里进行接力传递。圣彼得堡站线路全长20.4公里,火炬手人数共有80名。
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东端的涅瓦河三角洲,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窗口”。整座城市由40多个岛屿组成,市内水道纵横,700多座桥梁把各个岛屿连接起来。风光旖旎的圣彼得堡因而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因其地处北纬60度,每年初夏都有“白夜”现象。
这座历史名城由彼得大帝于1703年所建,以东正教圣徒彼得的名字对其命名,故称圣彼得堡。1712至1918年,它一直是俄国首都,因此得名“北方之都”。1914年,圣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1月,该城市在列宁逝世后改称列宁格勒;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它恢复了原名圣彼得堡。
在卫国战争年代,这座城市经受住了德国法西斯军队900天的围困,被后人称为英雄城。圣彼得堡的名胜古迹闻名遐迩,这里有大量18-19世纪的著名建筑:彼得保罗要塞、彼得大帝夏宫、斯莫尔尼宫、冬宫、喀山大教堂、伊萨基辅大教堂等。
许多俄国著名诗人和作家,如普希金、莱蒙托夫、高尔基等人都曾在此生活和写作。这座城市还孕育、培养了格林卡、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艺术名流。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中心之一,有彼得大帝时代建立起来的科学院。全市共有40多所高等院校、400个科研机构,其中有著名的国立圣彼得堡大学(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和当选总统梅德韦杰夫的母校)、国立圣彼得堡技术大学、北极和南极研究所以及永冻土研究所。市内建有50多所博物馆,有“博物馆城”之称。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仅次于莫斯科的第二大工业中心,也是重要的海港和造船基地。工业以舰船、动力机械等制造业为主,能生产大型原子能破冰船,化学、纺织和食品工业也很发达。
此外,这座城市还以体育氛围浓厚而著称。圣彼得堡每年举办1000多项体育赛事,其中100多项为全国性和国际性赛事。1993年至今,来自圣彼得堡的运动员们,已经在国际和欧洲的重大体育比赛中共获得220多枚金牌。这里建有4所高等和中等体育院校、98所少年体校、2所奥运后备人才培训学校,以及5所高级体育人才培训学校,所有在校学生数量约7.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