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4月18日电(记者周宁 林艳兴)大地回春,广袤山川,富庶的农家,舒心的笑脸……望着一片鼓荡着春风的土地,江西各地移民新村的村民们忆苦思甜,讲述着党的移民扶贫政策带来的变化,连称此举给他们造了大福。
武宁县移民新村村民柯水庆一家原来住在大山里。“家里孩子都二十好几了,连个媳妇都没讨上。人家姑娘到家里一看,转头就走――穷啊!”现如今,“大瓦房盖上了,媳妇进了门儿。附近的村小学也开课了,小孩子再也不用背着书包干粮、来回走十几里山路上学了。”柯水庆拍着孙子的肩膀说,“为了下一代,越早搬出山沟沟越好!”
吉安县安塘乡的王群生这些天一直忙着装修自家新建的房子:两层半的独栋小楼,漂亮、结实,与移民新村31套格局一致的房子相映成趣。“再不用怕泥石流了。”王群生说,“原先住在山脚下,一到夏天就提心吊胆,随时准备卷铺盖逃命,房子动不动就被冲毁。半年前政府贴息贷款,帮我建了新房,用上了天然气,看上了闭路电视。没事的时候到小区广场遛遛弯,感觉特别好。你们城里人也不过如此吧?”老人略带幽默地说。
永新县移民新村的老支书钟文山说,原来住在山里的乡亲们,仅靠一条泥泞崎岖的山路与外界联系。“去年的一天,弟弟脑溢血发作,几个人想把他抬到山下的镇卫生院,无奈山路太难走啊,还没下山,弟弟就没了呼吸……眼睁睁看着亲人去世的滋味儿,至今刻骨铭心啊!”钟文山抹了抹眼泪说,“自从搬进镇里,看病不发愁了。腿脚不便的老人,打个电话,医生就上门服务。要是能早点儿搬出来,弟弟也不至于那么快就……”
修水县地处山区,过去生活在深山里的群众,常以伐木为生,极大地破坏了山林资源。为妥善安置山区移民的生计,修水县政府在县城工业园区周边兴建有土安置的移民小区。走出深山的农民廖文启一家现在可忙得不亦乐乎:大儿子在园区内的一家化工企业上班;小儿子整天搞大棚蔬菜种植;廖文启也闲不住,在镇、村干部的扶助下办起了养猪场,去年获纯利2万多元。他打趣地说:“我们家‘一脚’踏进工厂,‘一脚’踩在农田,两不耽误。移民扶贫造福了山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近年来,江西采取“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富”的方针,耗资4亿多元从库区、深山区等地搬迁移民近16万贫困人口,使他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有效地保证了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