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杭州湾跨海大桥5月1日23时58分准时试运营通车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5月0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宁波5月1日电(记者 李亚彪)杭州湾跨海大桥于1日23时58分准时试运营通车,在桥边等候的车辆开始陆续过桥。

    5月2日,一辆轿车通过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连接线庵东收费站。杭州湾跨海大桥于5月1日23时58分准时试运营通车。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南止于宁波慈溪市,全长3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已建和在建的最长跨海大桥。 新华社记者 王小川 摄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南止于宁波慈溪市,全长3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已建和在建的最长跨海大桥。

    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100公里,可以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公里。

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举行通车仪式。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世界之最”大桥通车,就该请他们剪彩!
——记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者

    新华社宁波5月1日电(李亚彪 徐本梁 徐晓)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1日全线试运营通车,为通车仪式剪彩的,是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大桥建设单位代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大桥建设者、大桥设计单位代表及市民代表等。在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忘我、创新的“劳动者之光”在广阔的杭州湾上空闪亮。

    在这个“世界之最”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数千名工人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共上报创新成果250多项,累计节约施工成本近亿元。

    李鹏程:打下大桥第一桩

    1989年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进入中铁四局的李鹏程,5年前与同事一齐来到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工地,开始为大桥打基础。作为公司派出的精兵强将,李鹏程是最早进入大桥工地的建设者之一。

    让李鹏程最荣耀的事是,他打下了大桥第一桩。他清楚地记得,2003年3月23日,全体管理人员去现场施工,干了整整一夜。杭州湾的后半夜,气温与白天差很多,偏偏又下起小雨,寒风夹杂着浓浓的海水腥味刺入肌骨。虽然桩深只有18米,可这毕竟是杭州湾大桥第一桩,到第二天早上7点,第一根桩顺利灌注成功。风雨中,忙了一夜的李鹏程和同事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2003年的夏天,高温缺水,李鹏程至今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海上施工毫无遮拦;桥面温度接近60摄氏度,能把皮鞋粘住;许多外地来的施工人员水土不服,上吐下泻……

    在杭州湾工地上干了三年,李鹏程每次都是在大桥工地上过春节。其间父亲去世,他也没能看上最后一面。远在安徽的妻子与女儿,李鹏程无暇顾及。李鹏程对母亲的孝顺、对妻女的关心只能通过电话表达。

    何建:设备安装难住“洋专家”,却难不住“土专家”

    2006年4月,50米“梁上运梁”的高难度施工进入实战期,各类设备散件陆续到位,还有一位意大利技术人员来现场指导安装。

    800吨搬运机共有96个轮胎,每个轮胎的直径有1.8米,竖起来比人高。这类轮胎还很特殊,没有内胎,要充三分之一的空气,还要充三分之二的水,充完水和气后,每个轮胎重达400公斤。

    原定的轮胎组装方案很复杂,上轮箍时要用撬棍撬、大锤砸,充水与充气又要分两步完成,整个过程费时费力,第一天干下来,三个轮胎还没有装完。就在连外国技术人员也没办法时,施工队找来一个人,名叫何建。这是个普通的技术工人,却会“十八般武艺”:懂机械、会焊接、擅长液压技术。

    第二天上班时,何建带着两个工人,扛着一个铁架子过来了。他们把铁架子罩在待装的轮胎上面,拿来一只千斤顶,不用撬棍与大锤,轻而易举地就把轮箍装进轮胎。随后,又对轮胎气嘴“动手术”,拿出土制的气门嘴模样的东西,利用水枪的原理,充气充水分成两路,一路水,一路气,相互切换,同步进行。

    就是凭这两个“土玩意”,不到30分钟,一只轮胎连安装带充水充气全部完毕,看得旁边的外国专家半天才回过神来:“你们干得比我想像的要好得多,中国工人了不起!了不起!”“洋专家”原定两个多星期的工作量,中国工人仅用四天就完成了。

    曾铁光:小卡盘“省”出175万元

    中铁十九局承担桥南岸钻孔桩的施工。浇注钻孔桩,第一步是扎钢筋笼,钻孔桩长八九十米,钢筋笼也需要同等长度,这给施工带来很大难度,一是需要很大的场地,二是吊装十分不方便。

    通过仔细研究,项目部决定化整为零,采取分段施工法,每段按18米规格制作,再拖到施工现场用钢套筒冷挤压工艺把它们连接起来。进入试制阶段,大家才发现,几十根钢筋犬牙交错,长短不一,长度很难控制。而钢筋直径有32毫米,一旦定位有偏差,校正很费力气。

    钢筋班班长曾铁光发动全班出点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思路也慢慢清晰起来。几天后,一个被他们称作“小卡盘”的工具制作出来了。其实这个工具也不小,直径约1.5米,只是在各种部件、设备动辄成百上千吨的大桥工地上,就显得不那么起眼了。

    这个“小不点”派上了大用场:小卡盘上面的圆钢板有一个个小圆孔,直径正好可以穿过钢筋。这样,钢筋笼的每一根钢筋只要通过这些小孔,就证明定位正确。这个工具极大提高了质量与工效,减轻了劳动强度。以同等人数计,加工一套钢筋笼,可提前1天至2天完成。

    事后,项目部测算过,制作一个小卡盘,连材料带人工,成本不过2万到3万元,却为项目部570套钢筋笼的加工,节省了工费175万元。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三大创新成果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五一”国际劳动节,6000名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有了收获,横跨杭州湾、连接浙江省嘉兴与宁波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试运营通车。

    “杭州湾与亚马孙河口、恒河河口并称世界著名强潮海湾,在此海域架设世界最长大桥,没有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靠的是全体建设者的创新精神!”宁波市常务副市长、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王勇说。

多项先进技术为杭州湾跨海大桥戴上“安全帽”

    新华社宁波5月1日电(记者李亚彪、方益波)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内相继出现广东九江大桥、浙江金塘大桥被撞事故,桥梁安全受到社会关注。对于1日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有资料显示,由于运用了多项先进技术,这座世界最长跨海大桥的安全性将极大提高。

    据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介绍,桥上桥下共安装了3种监控设备,有100多个摄像头,分别负责通讯、监控、收费系统。首先是桥面监控,每隔500米有一个摄像头,可以四周旋转,保证整个桥面没有任何盲点;同时,桥外有航道监控,如果有船只偏离航道,摄像画面马上能传回控制中心,同时海事部门也能看到;此外,大桥上还有一个秘密武器叫“事件监测器”,桥面上大到交通事故,小到违章停车、行车中向窗外扔东西这些“小动作”,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

    杭州湾跨海大桥还安装了“桥梁结构健康”系统,桥身上有任何损耗,都能通过传感器发布“病症”。工作人员不用找,通过电脑就可以知道什么位置、什么部件出了毛病,然后对症下药。

背景资料: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新华社宁波5月1日电(记者李亚彪、方益波)举世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5月1日正式通车,它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大桥工程指挥部提供资料显示,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当今世界上最长、工程量最大的跨海大桥。36公里的长度,光桥孔就达643个。其规模超过美国的切皮克海湾桥和巴林道堤桥等世界名桥。大桥设计双向6车道,全长36公里,其中桥梁长35.673公里,引线长327米。

    整座大桥由通航孔、非通航孔及引线3部分组成。北通航孔靠乍浦港,设计单向通航能力为3.5万吨,桥型为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桥塔采用当前流行的钻石型塔。南通航孔位于大桥中间位置,设计通航能力为3000吨,桥型为主跨318米的钢箱梁主塔结构,索塔造型成英文字母“A”字。

    杭州湾大桥景观设计师们借助西湖苏堤“长虹卧波”的美学理念,兼顾杭州湾复杂的水文环境等特点,确定了大桥的总体布局方案。整座大桥的平面为S形曲线,并在南北航道的通航处各呈一拱形,使大桥具有跌宕起伏的立面形状。

    “海中平台”是大桥的精彩一笔。在离南岸大约14公里的地方,将有一个面积达1万平方米、有两个足球场大的“海中平台”。这一平台在建设中暂时充当海中施工据点。平台建成后,它不仅是海中交通服务的救援平台,而且是一个观赏大海美景的旅游观光平台。

 
 
 相关链接
·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1日试运营通车
· 杭州湾跨海大桥:桥上快速经济 桥下休闲观光
·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三大创新成果
· 图表: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
· 两部门联合表彰杭州湾跨海大桥创施工安全新纪录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