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承德岔沟乡干部下村自带"小饭盒" 不吃"招待饭"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5月05日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长期以来,乡干部习惯了到村里吃“招待饭”,村里给吃穷了、吃怕了,推杯换盏中干群距离拉大了。河北承德县岔沟乡给干部配了饭盒,下乡公干要带饭。饭盒虽小,带来的变化却耐人寻味。

    时近5月,冀北春暖。

    驱车从承德县城出发,在山间公路颠簸七八十公里,来到岔沟乡老豆房村村部,适逢该乡司法助理楚建立和统计助理李秀明在此处理民调事宜。时近晌午,未见村里“招呼”吃饭,他们从挎包里拿出同式样的饭盒,到村部前小卖部热了热,津津有味吃了起来。20分钟,二人吃完饭,又忙不迭干起工作。

    “放在过去,听说干部下乡心就扑腾。”老豆房村支部书记梁栋说,主要是为管饭――管吧,村里实在应付不起,不管吧,还到乡里办事不?

    村官犯难,村民反感。直到2004年,岔沟乡党委立下一个“新规矩”……

    村民让“招待饭”吃怕了

    有个村接待某项检查,光豆腐就吃了350多公斤

    岔沟乡,距县城约55公里,14个行政村散落在大大小小沟岔。2003年全乡财政收入仅25万元,在全县排倒数第四。在这里,“招待饭”不是小事。

    村民让“招待饭”给吃怕了。在房身沟村,一听说乡干部来检查工作,村民们表态:来可以,饭不管!一顿饭下来,加上酒,得五六十元,村里补5元钱,还是搭的多!在白庙子村,遇上乡干部下村,村委会主任王广学只好和村支部书记乔振峰轮流“做东”。时间长了,王广学老伴于桂云诉苦:“受累不说,每年光招待费就得搭进千八百!”乔振峰的老伴,一听说“乡里来人”就找借口回娘家。

    “老规矩”谁敢去破?村干部只好硬着头皮来到村民开的小卖部赊烟、酒、豆腐。拿着赊来的东西,王广学心里就不是滋味。打上世纪90年代起,白庙子村为招待乡干部,村部已欠了村民张富的小卖部8000多块钱。

    2004年,时任岔沟乡党委书记的唐民在审查各村财务支出时发现,14个村每年招待费高达6万多元。没钱管饭,有的村只好给小卖部“打白条”。有一个村为招待某项检查,光豆腐就吃了350多公斤。

    老百姓编了顺口溜:夹着小包抽着烟,东看看来西转转,指手画脚说一番,拉着架子等吃饭。

    “自个的嘴,自个管起来”

    乡政府花3000多元,为全部46名干部每人购置一个保温饭盒

    这些年,禁止大吃大喝的文件发过多少,没人数得过来。

    “作为党的干部,连自己的‘嘴’都管不住,怎能体现先进性?”唐民在不同场合多次对乡干部说。

    2004年7月28日,岔沟乡党委、政府召开全乡干部大会。会上,唐民郑重宣布:“打今儿起,取消村组的招待费,干部下乡要自己带饭,不得拖累村里,自个的嘴自个管起来!”

    乡党委、政府当场公布“约法三章”――村组不得以任何形式出账核销乡干部下乡招待费;乡干部到距乡较近的村都要回乡就餐,距乡较远的村或时间不允许返回,一律从机关领取饭盒,带饭下乡。遇到县直部门下乡办事,乡里都要求回乡伙房就餐。不得在亲友家中用餐;村、组为发展企业及公益事业,确需招待客商时,必须经群众代表同意。

    规矩是有了,如何抓落实?会后,岔沟乡政府使了个“招”:拿出3000多元,为全部46名干部每人购置了一个既能装饭又能装菜的保温饭盒,以及一个携带方便的背兜。

    乡纪委、乡农经站每年还要检查各村的招待费使用情况,如发现违规,则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和罚款,乡党委书记和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负责监督。

    一旦乡干部犯了事,又该如何处理?岔沟乡党委、政府以白纸黑字写得明白:对违反规定的乡干部,第一次下乡私自用餐的,由乡领导找本人谈话,第二次通报批评,第三次给予党政纪处分,凡接受招待的都要退回用餐费用。此外,还要实行领导责任追究制,对当事人和站所负责人及主管领导每人处20元罚款。

    “动真格”让乡亲服气

    副乡长成了“出头鸟”,被诫勉谈话还罚款

    “丁零,丁零……”8月的一天,白庙子村部的电话响了――乡干部明天到村检查合作医疗。王广学硬着头皮来到村民张富的小卖部赊货。

    第二天上午不到9点,正在村部忙活的王广学听见摩托车响,顺窗户一看,乡武装部长和司法所长已进院,每人还背个挎包。

    晌午了,王广学“按惯例”招呼吃饭。“老王,乡里规定干部下村自带饭盒,不能再吃村里饭了。”武装部长和司法所长各自从兜里掏出一个蓝粉两色的保温饭盒,放到村部办公桌上就吃了起来。

    此事很快传遍岔沟乡的沟沟峁峁。干部不再吃派饭,好事一件,但村民不以为然:“谁知能管多久!”

    群众的反应,很快传到岔沟乡领导的耳朵里,引起深思――“制度深入人心,才能发挥约束力。”

    白庙子村79岁的老党员于清廷一开始说啥不信,“乡干部都吃惯嘴了,保准就几天新鲜劲,过了这阵子该吃还吃、该喝照样喝!”随后一两个月,乡干部一来,于清廷就上村部转悠,一连盯了五六次,“嘿,动真格了!”

    最让人服气的是另一桩事。一次,一副乡长到村里办事,中午办完事遇到亲戚,被拽到家里吃个饭。这位副乡长去了,还喝了酒。虽说是偷偷的,还是被村民看见,反映到乡纪委。乡纪委调查核实后报给乡党委、政府,经研究一致决定“按制度办”。这位副乡长被诫勉谈话,退回了招待费,当事人、分管领导每人上缴财政20元罚款。

    “小饭盒”带来大变化

    不蹭吃蹭喝,形象变了,工作也好开展了

    一个不起眼的“小饭盒”,一个“细节”的改变,给岔沟乡带来的变化耐人寻味。

    “以前乡干部到村里公干,走过场的多,能深入的少;耍嘴皮子的多,办实事的少。还有的乡干部,借招待之机还要拿一点,老百姓反感得很。”岔沟乡组宣部长、统战部长于希振说,现在是乡干部带饭盒下到村里,干群关系拉近了,工作也好开展了。

    岔沟村村委会主任张生说,这两年组织清理街道垃圾、抗旱浇地、出义务工,干部一招呼,村民都特积极。退耕还林买树苗的钱都是大伙自己掏的。

    3年多来,除个别村因招商引资经村民代表同意有少数招待费,多数村招待费都为“零”,村级节约开支近20万元。这些钱,或用来发展生产,或用来修补道路、架桥,而前几年,村级花在这方面的钱几乎为零。

    有了“小饭盒”,乡干部不在村里吃招待饭,没了推杯换盏,工作效率高了。在双庙村当了5年村委会主任的任宏喜对此体会颇深:“过去,乡干部下乡是上午半天,中午吃吃饭、喝喝酒,下午两三点才往回走。现在,上午8点就起身,上午半天完成工作的,中午回乡伙房吃饭,完不成的,带小饭盒下村。”

    “小饭盒”管住了干部的“嘴”,促进了干部的作风转变,大家把精力集中用在为群众办实事上。

    2006年初,岔沟乡举行村委会换届选举,除7名村干部因年龄偏大落选外,其余20名原脱产村干部全部连选连任。2005年,岔沟乡只有1个生态村,2006年增加3个,2007年达到5个。在肉鸡规模饲养项目建设中,乡、村干部为养鸡户解决鸡舍、打井、铺路、拉电等困难,目前全乡发展养鸡户200多户,仅此一年可增收400多万元。  

 
 
 相关链接
· 承德普宁寺喇嘛们的现代生活:享受健身房、手机
· 承德:网络QQ也能申报失业保险 在河北省内属首创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