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记者江国成)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副司长胡德巧7日介绍,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鼓励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途径解决就业问题。
胡德巧在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央视网三网联合访谈时说,今年出台的相关文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整个就业工作规划。同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继续完善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体系,加强创业服务和培训。
此外,国家出台了相关文件,发布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
胡德巧说,随着这几年的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今年毕业生达到559万人,比去年增加64万人,去年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超过70%。
他认为,为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财税政策、融资政策、市场准入。学校设立专业要符合市场需要。
发展改革委:今年我国将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朱一彬、江国成)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副司长胡德巧7日介绍,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可能对就业工作带来一定压力,国家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的同时,千方百计缓解下岗等失业问题。
他说,今年总体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就业任务更加艰巨。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存在,而就业目标、任务更重,给做好就业工作带来一些困难。
胡德巧说,今年节能减排工作也会涉及到一部分职工安置问题,发展改革委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将采取财税政策措施缓解这部分下岗压力问题。
发展改革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张东生表示,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着一些不稳定因素。
他说,我国今年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将有所放缓,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同比回落了1.1个百分点。从国际上看,次贷危机影响尚未见底,石油价格6日达到122美元一桶,粮食价格持续攀升,全球经济增长减缓。
张东生认为,我国受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国际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一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一定程度上会对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我国城镇5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5100万个
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记者江国成)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张东生7日介绍,5年(2003-2007)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累计超过51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稳中有降,由2003年的4.3%下降到去年的4.0%。
张东生在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央视网三网联合访谈时说,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去年年底,全国城镇就业人员达到29350万人,所占比重为38.1%,比2003年(34.4%)提高了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有所提高。
过去5年,我国的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累计实现2480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持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平稳。
他说,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为实现各项就业目标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增加就业规模和控制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宏观调控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与就业协调发展。
此外,国家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出台了有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
据张东生介绍,发展改革委研究起草了有关发展旅游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高度重视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所涉及的职工安置问题。
5年来,国家还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同时,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能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为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国家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张东生说,“我们把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05-2010年,每年安排10亿元,共计投入60亿元专项资金,改善教学实验基础设施和补充更新实验实训设备,提高办学质量和培训能力。”
我国通过多元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增加就业机会
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记者江国成)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张东生7日介绍,为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部署,国家通过鼓励、扶持多元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张东生在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央视网三网联合访谈时说,为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支持政策,发展改革委配合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例如,充分发挥国家服务业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继续完善对困难群体创业的收费优惠政策等。
为促进就业,发展改革委认真实施《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有关市场准入、财税支持、改进监管等配套措施。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完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为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此外,国家加强就业培训和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以及下岗失业人员成为创业者。同时,国家加强了创业服务能力建设,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就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