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流行病专家曾光教授:重视公共卫生避免更大伤害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5月15日   来源:人民日报

    四川省汶川县地震发生后,当地卫生条件变得恶劣起来,人们普遍担心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记者采访了多次参加特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服务的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流行病专家曾光教授。他提醒,抗震救灾,莫让公共卫生问题造成更大的伤害。

    曾光曾参与总结中国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唐山地震和1998年南方洪水)后公共卫生服务的经验。他说,地震之后,如果灾区公共卫生服务跟不上的话,可能会造成比灾害本身更大的伤害。灾区主要发生五方面的疾病。

    一是灾害造成的伤害,身体外伤或内脏伤害。

    二是因过度疲劳,缺乏水和食物引起的疾病。

    三是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肠道传染病,如伤寒、痢疾、霍乱、甲肝等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如乙型脑炎、炭疽、流行性出血热、禽流感、狂犬病等;直接接触的疾病,如破伤风。

    四是受灾区影响,卫生医疗服务中断,会造成一些旧病复发。

    五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在救灾中,可能因恐惧、焦虑等原因,出现精神方面的病症。

    因地震的影响,灾区的人民直接暴露在自然中失去了原有的屏障保护。曾光说,随着夏天的来临,因天气炎热和环境潮湿,要特别注意饮水卫生、食品卫生和生态卫生。卫生监督人员力所能及地对食品和饮水卫生进行了监督,保证灾区人民能喝到干净的饮用水和吃到卫生的食品。

    在消毒液的使用上,曾光认为,室外使用不如室内使用效果好。根据唐山地震的经验,清毒液在室外喷洒,只在一定的时间起作用。待浓度降低后,蚊虫等还会卷土重来。而使用浓度高的话,还会引起中毒反应。曾光不赞成滥向空地、街道喷洒消毒液或杀虫剂,以免破坏环境。在自然环境中,灾区特别需要的是蚊帐和帐篷等减少和自然接触的物品,尽量减少和螨、蚊、跳蚤等虫媒性生物接触的机会。建议为灾民发放急救包,在包中放置绷带、纱布、红药水、手电筒、清凉油等物品,做好自救准备。

    大灾之后防大疫,是防止新的疫情的产生。大规模的人群免疫和饮水卫生措施能确保灾区不发生大的传染病流行,多种疫苗可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要尽快恢复儿童预防免疫工作,防止新的疫情的产生,特别是大规模的人群免疫。在救灾中如果出现伤口,在灾区的土壤里都会有病菌,伤口破损后,如果没打过破伤风疫苗的话,极易发生感染如破伤风。破伤风是很难治愈的。

    前去灾区参加救援的医疗服务队不要成了灾民。曾光认为,进入灾区的医疗防疫队必须携带短期内能自给的食宿设施和物品。组成人员应是医疗和预防并重。医疗队伍是去救人的,先要自行解决好饮水、饮食等生活问题,防止小规模的医疗服务队进入灾区,没能救人却成了灾民,为灾区增加负担。医疗服务队支援灾区的工作,最好是大规模的,成建制的,独立地承担起医疗救援的任务。(记者 王君平)

 
 
 相关链接
· 全国各地积极捐助四川灾区: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 宗教团体积极参加抗震救灾 踊跃向地震灾区捐助
· 解放军总政印发军队参加抗震救灾宣传教育提纲
· 中央财政再拨救灾资金2.5亿元 累计下拨11.1亿元
· 全国公安机关面对灾难迎难而上紧急行动抗震救灾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