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传染病防治专家提醒:地震后警惕四类传染病流行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5月16日   来源:新华社

传染病防治专家提醒:地震后警惕四类传染病流行

    新华社兰州5月15日电(记者 宋常青)传染病防治专家、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慧1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示:地震后要警惕四类传染病流行。

    李慧介绍,地震后由于洁净饮用水和食物供应受到影响,同时周边生态环境等受到破坏,如不注意,极易引起以下传染病的流行:

    第一类是肠道传染疾病,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的肠道传染疾病等。这些疾病是通过摄入了受到污染的水、食物等导致的,比如痢疾、手足口病、甲肝等,灾区群众要注意预防。

    第二类是呼吸道传染疾病。地震后人员聚集程度高,流动性大,相互之间接触频繁,容易导致麻疹、风疹和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疾病。特别是麻疹和风疹现在正处于高发期,一定要注意防范。

    第三类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地震后人员接触频繁,同时,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特别是一些灾区群众为了节省饮水,往往几个人共用一盆洗脸水或共用一条毛巾等,容易引发红眼病的暴发。

    第四类是可能出现的乙脑疫情。每年6月到8月是部分地区乙脑疫情高发的阶段,这种疾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这种疾病影响人的中枢系统,致死率高,容易导致痴呆等后遗症,需高度关注。

灾害医学专家提醒,要加强对瘟疫和疫情立体防范

    新华社武汉5月15日电(记者 方政军)“要加强对瘟疫和疫情的立体防范!”我国灾害医学专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主任医师廖皓磊教授说。

    廖皓磊教授说,俗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在这次7.8级强地震发生后,灾区内动物尸体在暴雨之后加速腐烂,使各种致病微生物迅速繁殖,各种疫情也会向灾区幸存的灾民和救援人员“偷袭”。面对这场看不见的“偷袭战”,人们要注意采取心理、行为、药物的立体防疫对策:

    ——要加强心理鼓励宣传,缓解被困人员的恐惧心理,给暂时还没有救出的被困人员以生存希望。

    ——在发现有生命迹象的垮塌建筑物前,最好在夜间有篝火存在,一方面可烤干营救人员汗湿的衣服,以避免夜间气温下降着凉,使救灾部队的战斗力下降;另一方面使被困人员看得见光明,可减少黑夜所带来的恐惧心理,避免其因焦虑恐惧等情绪心理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对各种动物的尸体,最好在远离水源处深坑掩埋,并将已污染的表层泥土铲除10厘米,以免造成日后新的污染。

    ——灾民在灾区尚未恢复卫生供水时,要注意饮水卫生,封闭被污染的水源;减少因饮用不洁之水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注意饮用水的净化及消毒方法:首先,如无消毒药片,可用砂滤法,即挖一水池,其底铺管,再铺碎石,其上再铺细砂10厘米左右;过滤速度以不超过每小时0.1立方米至0.2立方米为宜,并配上水龙头等开关以控制之。其次,可用明矾、硫酸亚铁等混凝剂,以加快水中悬浮物质的沉淀,轻取上层清水煮后食用。最后,常用的饮水消毒剂有漂白粉、漂白粉精等,通常每担水(约50公斤)加漂白粉1克。操作时先将漂白粉放入碗中加少量的水调成糊状,再倒入待消毒的水中搅匀,放置30分钟后再使用。

    ——如有条件,在灾区内最好吃熟食,少吃冷食或未熟透的食品,以免将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品“混入”消化道,诱发各种肠道传染病。

    ——灾区内的救援人员体力透支,要注意补充各种营养素,适当地增加盐分,有利于体内电解质的平衡,并促进体力恢复。

专家分析地震后传染病容易流行的原因

    新华社兰州5月15日电(记者 宋常青)传染病防治专家、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慧1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地震后传染病容易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震往往导致灾区的水电供应出现问题,特别是饮水问题比较突出。因为得不到自来水供应,一些灾区群众往往选择平时不喝的类似井水、泉水甚至水库里的积水等饮用。这些未进行杀菌处理的水容易导致人的感染。

    二是露天宿营。由于地震后往往伴随着大的天气变化,灾区群众在灾后心态往往也比较紧张,综合作用下,人的免疫能力相对比较差。

    三是居住环境比较差。在一些灾区群众集中的避难场所,如果生活垃圾、粪便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容易污染水源;同时,也容易孳生苍蝇等,造成细菌传播。

    四是人口密度突然加大,人员之间接触频繁,造成传染病迅速在人群之间传播。

    五是可能带来的食物污染。灾区地震后往往没有充足的食物供应,一些灾区群众可能取食过期、被水泡过的食物等,这些食物往往已经变质或受到细菌污染;在避险地区如食物保管不当,也容易被苍蝇等污染;餐具消毒不及时,也可能带来污染。

    六是积水可能带来蚊虫的孳生。

    七是一些动物在地震中死亡,尸体得不到及时处理,腐败后也容易带来污染。特别是现在温度相对较高,雨水又比较充分,需要高度关注。

专家提醒:地震后防病要先从自己做起

    新华社兰州5月15日电(记者 宋常青)传染病防治专家、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慧1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地震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非常繁重。灾区群众要从自己做起,争取避免传染病流行。

    李慧说,地震后基层疾控系统往往也受到重创,物资储备受到影响。同时,因为疾病预防的压力突然激增,原有疾控系统人员远远难以满足疾病预防需求。此时,灾区群众积极开展自我预防,然后等待专业疾控人员介入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一是确保不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特别是对饮用水,有条件的地区要向当地有关部门索取饮用水消毒片,消毒后煮沸再饮用。

    二是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餐具和洗脸水等。用过的餐具尽量用沸水消毒。

    三是生活垃圾和粪便等尽量远离避险地,同时不要处置在水源附近。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使用漂白粉等对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对孳生蚊虫的积水,可以用敌敌畏等进行消毒。同时,可以投放一定的灭鼠饵料,避免老鼠造成疾病传播。

    四是对避险地周边出现的动物尸体要远离避险地和水源地深埋,对已经腐败的动物尸体,最好焚烧后再深埋。

    五是积极承担防疫职能,在发现周围亲属、朋友出现传染病症状后,及时报告卫生防疫部门。

    六是保持良好和正确的心态。地震后容易出现传染病的高发甚至暴发,但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积极主动预防,大规模传染病出现的几率并不大,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周围亲属等出现的小的传染病,只要治疗及时,也完全不会造成流行,不必因此过于紧张。

 
 
 相关链接
· 卫生部采取四方面的措施防止出现传染病出现
· 四川灾区目前没有发生传染病流行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地震灾后传染病防治指南
· 专家分析地震后传染病容易流行的原因
· 地震灾后传染病防治指南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