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5月16日电(记者徐壮志、刘永华)5月16日8时20分,成都军区某集团军陆航团团长余志荣驾机从成都起飞,载着地震灾区急缺的物资飞向灾区。
从12日震后两小时开始参加救灾到今天,余志荣和他的同事们始终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由于汶川等震区是高山峡谷地形,道路毁损后,就只有飞机能进去了。”团政委张晓峰说,作为驻成都的陆航部队,他们责无旁贷。
“地震发生后,政委打电话来,先问有无人员伤亡,然后就命令飞行员全部进入战备状态,准备救灾。”地震发生时正在团里值班的作训参谋靳思翔说。
14日,飞行62架次;15日,飞行80架次。靳思翔说,由于空军有大飞机进行空投,其间陆航团还停飞了6个小时。“我们还有潜力,飞行员都非常积极。”
“没有余地,高空一定要观察好,速度不能大,要一次成功!”跑道边,团参谋长杨磊正对即将起飞的飞行员们布置任务,提醒注意事项。站在杨磊身边的,是我军的第一批藏族飞行员,他们是多么秀、南卡尔甲、翟先权三位特级飞行员,其中,翟先权的家就在灾区理县。
“这两天日飞行时间达到7至10小时,远远超过了训练强度,但大家都觉得还可以多飞。”杨磊说,由于汶川、茂县等灾区地处大山峡谷,直升机几乎完全在山谷中飞行,空间小风力大,飞行难度很高。特别是有些受灾地区缺少合适的空降场,给飞行员们提出了不少挑战。
昨天,杨磊就曾遭遇每秒10米以上大风的考验。“我死把着驾驶杆,降了下去。”杨磊很清楚,多降一次,灾区的人们就会多一点帮助,更会多一分希望。
“昨天有15名刚从航校毕业分到团里的飞行员,也都要求参加抗震救灾。”团政委张晓峰说,这些飞行员表示,虽然目前还不能驾机援助灾区,但他们年轻有力气,可以帮助地面人员执行救灾抢险。
“除团长外,我们团还有3位飞行员的家在灾区。”张晓峰说,但他们都坚持着高强度的救灾飞行。
“总理累成那样了,还不休息,我们能说什么?”49岁的特级飞行员南卡尔甲说,他最感动的,是总理从灾区回来时,直升机还捎回了17位伤员。
16日下午,记者从茂县返回时,正遇上南卡尔甲和同伴张久贵驾驶直升机,给茂县送来了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们。离开时,没有指定任务的他们,决定救援一批境外游客离开茂县。
8位来自马来西亚的老人和他们的导游,一位加拿大游客,两位巴西华侨母女幸运地利用这一次飞行,来到成都。
飞机落地时,机上的外籍游客鼓掌致谢,90岁的马来西亚游客吕慧兰也向飞行员竖起了大拇指。
游客离开了飞机,但,落地的飞行员们并没有时间停留。许多灾区的路还没有通,从救援人员到粮食药品,这些身穿天蓝制服的飞行员的肩上,担子正重,航程正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