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新华时评:让地震孤儿感受"大家"之爱而倍感温暖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5月1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贵阳5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周之江、施雨岑)没有了自己的小家,还有社会这个大家;在地震中失去父母亲人,并不意味着就永远失去了父爱和母爱;汇聚点点滴滴的社会力量,就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帮助地震遗孤的滚滚洪流。

    日前,《贵阳日报》发起了一场招募“贵阳妈妈”的爱心行动,倡议市民都来做“贵阳妈妈”,通过认养、资助等方式,成为“贵阳妈妈”,结对帮扶在此次特大地震灾害中失去亲人的孤儿,为他们送去温暖、送去母爱。仅一天之内,报名者就逾500余人,这些热心市民纷纷表示,愿意为灾区的孤儿献上一份母爱。这只不过是地震灾难发生后,各种社会力量关爱地震遗孤的众多爱心行动中的一个。

    更多的行动在各地出现。中国人寿宣布设立“国寿慈善基金会”,将承担所有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成长至18周岁的相关费用;全国政协委员杨澜倡议开展“关爱孤儿行动”,由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设立“汶川大地震孤儿救助专项基金”,以协助相关部门安排灾区孤儿现阶段的基本生活、灾后的心理辅导和长期抚养教育工作;广东顺德青年企业家杨惠妍个人捐资1000万元,委托该基金会设立“汶川地震孤儿救助基金”……

    地震灾后,将出现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遗留问题,而大批失去亲人的孤儿,正是其中最牵动人心的问题之一。他们需要来自政府部门的援助,更需要社会这个大家庭的付出,让他们感受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社会之爱。

    相比较国家层面的救助而言,来自社会的救助,尤其是来自普通老百姓的情感关怀,有其不可取代的特殊价值。捐赠善款、物资之外,应发动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其间,通过设立基金、结对帮扶等形式,将在机制上为企业单位、普通民众架设起一座长期帮助、关怀地震孤儿的桥梁,从而汇聚更多的力量,尽己所能、坚持不懈地施以援手、献出爱心。

    发动更多的普通民众参与,更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通过老百姓的感情投入,逐渐抚平孤儿们心灵上的创伤,使他们拥有像千千万万花季儿童一样的童年。“贵阳妈妈”爱心行动就提出,如果不具备认养、资助孤儿条件,老百姓还可以献出一份母爱,在春节、中秋、六一等节日,给结对帮扶的孤儿打一个亲情电话、发一份亲情贺卡、送一份节日礼物。

    关怀、帮助地震遗孤,理当成为全社会的分内之责,理应成为每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的自觉行动,因地震灾难失去亲人的孤儿,身处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之中,会因为这样的关爱而倍感温暖。

 
 
 相关链接
· 救灾一线上的“网上婚礼”
· 104小时幸运生还—河南消防官兵救出一名幸存者
· 海外华人华侨心系灾区
· 综合消息海外华侨华人等继续为中国地震灾区捐款
· 国际救援物资陆续抵四川 将迅速被运往地震灾区
· 抗震救灾医疗救治应用中医药技术指导意见发布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