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甘肃文县5月25日电(记者屠国玺)“在抗震救灾的特殊时期里,每个人都应该尽职尽责,这与我们是不是‘80后’没有关系。”
24日中午,在甘肃陇南市文县玉磊乡临时搭建的救灾指挥中心一个角落里,24岁的姑娘刘娟在帮助厨师做饭,木炭燃烧起来的烟将她的眼睛熏得通红。谈起救灾的艰险,她显得很平静。
刘娟是甘肃政法学院的毕业生,今年5月份分配到这里工作。在地震发生前的5月10日,她刚刚来这里报到。因为没有宿舍,镇领导还没有通知她上班。
但地震发生后,这位平常“娇生惯养”的县城女孩子却主动请缨来到了救灾一线。放心不下的父母从县城开车把她送到了乡上,她还为灾区人民带上了5箱矿泉水和5箱方便面。
刘娟的工作应该是文秘人员,但同事们说现在她基本上成了一个“救火队员”,哪里有需要她就扑向哪里。在从地震发生后到现在的10余天时间里,她和别的同事一起,冒着随处可能塌方的危险,前往灾区查看灾情,分发救灾物资。最远一次来回走了近4个小时山路。
“我也做不了什么大事,就是尽自己能力给别人帮忙。”刘娟说她在抗震救灾中接受了最好的锻炼。
和刘娟一样,在文县玉磊乡这个重灾区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当中,“80后”占了近四分之一。该乡党委书记黄华文说:“年轻人已经成为我们抗震救灾的主力之一,他们年轻富有活力,许多人冲锋在前,在危险和困难面前一点都没有退缩。”
记者在甘肃省地震灾区采访时发现,尽管缺乏在乡村工作的经验,但许多“80后”已经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他们正在用汗水和努力,在灾难面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就在记者对刘娟进行采访的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当天凌晨,前来支援文县抗震救灾的陇南市招商局一名年轻干部在途中不幸落水遇难,距离他前来支援的18日仅只有6天时间。
同事们对他还不是很熟悉,但知道他在巡查灾情的过程中,每遇到一个受灾群众就捐赠100元,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把自己身上全部的1500元捐给了灾民。同事们还不知道他的确切年龄,只知道他刚刚结婚,不过二十六七岁,是一个“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