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于文静 周丹丹)被公众亲切称作“奥运星”的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于5月27日11时02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将与目前在轨运行的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星及D星一起,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更精准的气象服务。
记者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了解到,环绕地球两极、轨道面与太阳同步的风云三号A星,在搭载“更多”种类遥感仪器,可探测到“更广”区域气象参数,空间分辨率“更加精确”三方面,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跨越发展。
那么,此次发射的风云三号A星究竟新在哪里?技术上有哪些突破和难点?除了做好北京奥运会天气预报,今后还将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呢?
据风云三号卫星系统总指挥高火山介绍,风云三号A星配置的有效载荷达到11个,这个数字在国际和国内都是比较突出的,并且仪器性能指标已经接近并部分超过欧洲和美国同类在轨业务卫星水平。它的成功发射将使中国在极轨气象卫星领域缩小与美国、欧洲的差距,增强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
尤其是卫星携带的先进微波探测仪器和红外垂直探测仪,不仅可以了解云和大气的表面特性,还能了解大气温度、湿度的垂直结构分布,将为天气预报,尤其是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范围的大气温、湿及云、地表辐射等气象参数,对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风云三号卫星在分辨率、探测灵敏度、定标精度三个性能指标方面,紧跟国际同类卫星先进水平。”高火山说,“最高空间分辨率从以前极轨气象卫星的1.1公里提高到250米,最高探测灵敏度和最高定标精度分别达到0.1华氏度和0.5华氏度。”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表示,通过全球、全天候、三维、定量、多光谱遥感,风云三号A星将与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星、D星一起,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更精准的气象服务。
此外,风云三号A星还承载着为天气预报,尤其是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的大气温、湿以及云、地表辐射等气象参数,监测大范围气象及其衍生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变化,监测全球环境变化从而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及气候预测提供参数,为航空、航海、农业、林业、海洋、水文等国民经济多领域提供全球及区域气象资料的重任。
从1988年至2002年,我国先后发射了四颗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即风云一号A、B、C、D星。其中,风云一号D星今天仍然在轨稳定运行,为我国防灾减灾、天气预报服务和环境监测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台风、暴雨、洪涝、雨雪、冰冻、高温、干旱、雷电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国家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对气象卫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世界气象组织(WMO)已经将风云三号A星列入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星座,将同欧洲MetOp和美国NPOESS一道,共同形成对地球大气、海洋和地表环境的连续的全天候、立体观测,为建立科学的地球系统预报方法奠定数据和信息基础,提升我国在气候变化及相关方面研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