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记者刘奕湛)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紧急组织医疗队、地质与建筑专家、心理援助专家和志愿者服务队,奔赴灾区一线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据介绍,北京大学8家附属医院共选派5批68名骨干医护人员携带价值百余万元的医疗物资,赴灾区开展医疗援助,参与完成各类手术9000余台,救治病患上万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救助队在参与从绵阳到重庆运送伤员的大转移活动中,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往返800 余公里24小时不间断。吉林大学三支医疗队分赴茂县、马尔康等地开展医疗救援服务,仅18日就收治病人百余人,完成手术66例,配合完成11台手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积极与全国各地医疗组织和机构联系,成为复杂重症骨伤、多器官损伤等危重伤员的救治中心,累计收治危重伤员2046人。
同济大学成立由土木防灾减灾等12个专业领域组成的“抗震救灾专业技术志愿服务队”,赴灾区开展地震灾害情况评估、建筑评估、安置规划和灾后重建规划等工作。重庆大学组织专家对受损公共建筑进行安全性评估和鉴定,提出排除安全隐患的技术方案,并提出绵阳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建议,保障在赈灾期间水厂设施、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城市基本生活用水需求和饮用水水质安全。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温州医学院派出专家和志愿者赴四川灾区开展心理援助和临终关怀救助。中南大学派出10多名心理专家到灾区为灾民进行心理干预,并开通面向灾区的心理危机干预电话,24小时安排心理咨询专家为灾区群众提供心理支持。
西南交通大学在地震发生当夜,组织了第一批30名国防生救援队连夜奔赴都江堰抗震救灾,仅用1个多小时便进入灾区。物流学院专业志愿者连夜开发完成了“四川省红十字会救援物资管理系统”软件,专门成立了应急救灾物资物流管理工作处,设立了物资信息中心,统筹安排志愿服务工作。电子科技大学一大批青年志愿者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积极参与运送伤病员、化解伤病员的悲伤及恐慌情绪、心理疏导等工作,他们分成两班轮流工作,每班工作24小时,每天轮换着休息3个小时。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系副主任傅荣老师和几位发起人创建“四川地震寻亲友网”,目前已为1000多人找到了灾区亲友的音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