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舟,我们在一起
——《我们在一起》心系灾区儿童特别节目侧记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于春生 李菲)“我心中有个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我身边长满了红花绿草,我听见小鸽子在歌唱。我在爱的人间长大,长大的还有我的坚强……”5月30日晚,在温暖、深情的歌曲声中,“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在一起》心系灾区儿童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厅拉开帷幕。
这是一个特别的节日。“5·12”汶川地震夺去了数千孩子花朵一样美丽的生命,数万孩子仍躺在病床上忍受着巨大的伤痛,即将来临的全世界孩子们的节日里,没有了他们活泼蹦跳的身影。
这是一场特别的晚会。114名来自灾区的孩子,与首都小伙伴儿一起,与时刻关心他们安危的国家领导人一起共度节日。而通过荧幕,更有无数的牵挂、祝福、激励、安慰、赞赏的心与他们在一起。浓浓的爱弥漫在这个动人的夜晚。
《爱在人间》《亲爱的小孩》《爱心传递》……艺术家们和孩子们一起用歌声和舞蹈表达着中华儿女甘苦与共、共度时艰的骨肉深情,传递着众志成城、重建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感谢您》《为了谁》《感恩的心》……则讴歌了那些在抗震救灾中冲锋在前的军人、医生、老师、警察、消防队员和无数不知姓名的志愿者,他们恪尽职守、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甚至于以身殉职,以汗水、鲜血乃至生命诠释着责任、忠诚、人间大爱。历经劫难的师生们的真实故事更是感人至深,亲历者、解说员、视频画面带领观众一起回到那山崩地裂、惊心动魄的危难时刻,聆听那热血谱写的生命之歌……
——朱付敏,北川中学高一(1)班体育委员。地震猝然来临时,是他大喊“地震了,快趴下”,“男生要坚强,女生不要哭,要保持清醒,保持体力”,指挥同学紧急避险。被埋在废墟中一个小时后,艰难扒开一人宽的墙缝,带领33个同学成功逃生。
——马健,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学生。地震后,他用了4个小时刨开厚厚的泥土和水泥块,救出被压在废墟里的同学向孝廉,自己的双手血肉模糊。
——马小凤,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高二学生,和同学薛枭被困在由几块倒塌的预制板所隔离出来的狭小空间中近77个小时。他们互相鼓励坚持,被救援人员发现后仍彼此推辞,要求先救对方。
——许中政,都江堰市新建小学三年级学生,地震后被压在废墟下,没有哭泣、呻吟,而是带着同学唱响国歌,28小时成功获救。……
还有廖桐、邓清清、林浩、周锐等无数机智、勇敢、坚强、友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名字虽然难以尽数,却都一一铭刻在世人的心头。他们中的一些虽然再也不能归来,却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晚会现场,泪光闪烁,掌声一阵阵响起。“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老师们的坚毅、果敢、勇于担当值得学习。”主持人朱军动情地说,孩子们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坚强、乐观、友爱、团结互助和社会责任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中华民族必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来自灾区的学生代表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医生,为人们祛除病痛,让全国人都健健康康;我想进入大学学习材料工程学,研制出新型建筑材料,有钢筋混凝土的支撑力,但没有钢筋混凝土的重量,不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受创的心灵已经开始了新的人生规划,美好蓝图正在灾后的土地上渐渐展开。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晚会在昂扬的《少年先锋队队歌》声中落幕,全场观众也不觉加入了合唱,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在弥漫、升腾,传向四方。
灾区的孩子
新华社成都5月31日电(记者 肖春飞)赴四川地震灾区采访以来,接触了很多灾区的孩子,在灾难中,他们长大了。
失去学校,是如此盼望读书
记者在北川县擂鼓镇受灾群众安置点采访时,遇到四个孩子,苏保小学的王兵、宋青松、刘川和擂鼓小学的陈浩,7岁到13岁不等。擂鼓镇目前是北川县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这些孩子的学校没有坍塌,但成了危房,不能使用,帐篷学校尚未开学。
他们从学校里捡了一个瘪篮球,在两排帐篷之间的空地上玩,见到记者,热情邀请加入,于是记者与他们一起玩传球游戏,谁把球丢了,就要被打一记手心。过一会儿,记者要离开了,就故意没接住球,然后伸手让孩子们打,他们轮流上来,但打得非常轻,有的甚至只是轻轻一触。记者好奇,问:“为什么不打重点?”王兵说:“怕你痛”。
记者与他们告别时,他们缠着记者问:什么时候能够开学?
当他们失去学校时,他们是如此盼望读书。
在擂鼓镇,记者还认识了一对小兄妹:8岁的哥哥夏力昆和4岁的妹妹夏金红,哥哥上小学二年级,妹妹上幼儿园,学校没了,他们只能在家里呆着。
夏金红原来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喜欢跳舞。但这些天一直闷闷不乐,记者问了很久,她才说:去年没上幼儿园,到哥哥学校去看他们六一活动,表演节目;今年上幼儿园了,跟老师学了羌族舞,地震来了,跳舞也跳不成了。小姑娘用脚跺地,说道:地震,气死我了!
“我要书包”
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基本来自本次地震的重灾区北川县。
帐篷学校里,老师让孩子画画,题目是“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有个孩子画了楼房、树和两颗连在一起的心,上面写着:“我最大的心愿是四川省回到原来的样子,都修起房屋。”
还有很多孩子画了自己曾经的但现在已经坍塌的学校,地震前,王超在北川县城曲山镇任家坪旁边的中国科学院青年希望小学读书,他画了一幅幢楼,把自己学校的名字写在上面,然后画了一个有一双翅膀的孩子,朝学校飞过去。可是,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学校。
在帐篷学校中午休息时,一遍遍在放一首歌《隐形的翅膀》:“在孤独徘徊中坚强,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过绝望。”
很多孩子以前都会唱这首流行歌,他们说:现在听起来,觉得这首歌是为他们所唱。
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帐篷学校里,李红梅无疑是最显眼的一个,因为在一堆叽叽喳喳的小学生当中,李红梅穿着一身桃红色的羌族花边长衫,她犹如一个盛装的古代美丽少女,突然出现在今天,颇有些奇幻色彩。这个11岁的小姑娘因为自己的衣着,也有一些局促,怯怯的,沉默寡言,别的孩子大笑时,她也跟着羞涩一笑。
后来记者才知道,5月12日大地震发生时,李红梅家的房屋倒塌,她和父母翻越了六座大山才脱离险境。她只带着两套衣服逃出来,其中一套衣服在翻山越岭时已破烂不堪,只能整天穿着这套平时表演节目时才穿的盛装。
李红梅来自北川县禹里羌族乡,上小学四年级,她是个漂亮的羌族女孩,明眸皓齿,只是在她的腿上,还有伤痕,那是长途跋涉时留下的。
除了这套珍爱的衣服,她什么都没带出来,她甚至丢失了自己最看重的书包。
27日,记者在帐篷学校采访时,恰逢志愿者送来了一大堆崭新的书包,红蓝两种颜色,红的给女孩,蓝的给男孩。开始发书包的时候,李红梅个子高,坐在后排,眼巴巴地看着,发到她前面一排时,志愿者手里的书包发完了,李红梅急得伸着手站了起来,志愿者安慰她:“还有的。”但她一直站着,直到志愿者把第二批书包拿过来,送给她一个粉红色的新书包。李红梅情不自禁欢呼起来,满脸尽是灿烂的笑容。这是她来到绵阳后最开心的笑。她终于又有了自己的书包。
李红梅爱跳舞。2007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李红梅生病,没有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今年六一,就在绵阳的帐篷学校过了,她计划和几个同学一起,排练一个羌族舞蹈,就穿着这套羌族花边长衫。
很多孩子失去了书包,闷闷不乐,在这里,他们又得了书包,一个个开心得很,把书包紧紧搂在怀里。
“我长大了”
同样来自北川禹里小学的张宏也是11岁,大地震后,父母带着她,还有5岁的弟弟,整整走了一天山路,来到安全地方,一路余震不断,山体滑坡,巨石阻路,一家人早上七点出发,晚上九点才赶到擂鼓镇。
整整一天,张宏都是自己走路,有时还得牵着弟弟,因为爸爸妈妈要背着从废墟抢救出来的家什。
“从来没走过这么久的山路,我好累哦,”张宏说。在山路上,张宏不断滑倒,脚陷进泥坑,手被灌木划伤。现在,张宏的手臂上,东一块西一块都是伤口愈合后结的痂。
“痛吗?”记者问。
“以前痛,现在不痛了。”她回答说。
现在,张宏姐弟俩都在帐篷学校里,她经常要去照顾弟弟。她说自己一夜之间,“长大了。”“经过这次灾难,我会勇敢一些,坚强一些。”
让张宏很开心的是,她来到九洲体育馆安置点后,不断有志愿者给孩子们送礼物。记者问她收到哪些,她一一数来:有小熊、小狗、小花猫、书本、笔、画笔。
在安置点,孩子们并不寂寞,他们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无数封同龄人写信过来,鼓励他们坚强。灾区正加紧设立临时课堂,确保孩子们尽快复课,同时组织教师和志愿者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各种集体活动,帮助孩子们尽快走出灾难阴影。志愿者一批批过来,给孩子们送来文具、书包、牛奶、苹果,更重要的是给了这些孩子心灵的抚慰。
地震后,孩子们迅速成长,在安置点,他们帮着大人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成了父母的好帮手。
这还是一群学会了感恩的孩子,在四川广元通往重灾区青川的路上,一群灾区孩子在纸板上写着“解放军叔叔最勇敢”“你们辛苦了”等纸板,高高举起来,向救灾车辆和救援人员致谢。
11岁的雍庆来自北川县桂溪小学,是个漂亮的羌族女孩,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但是她的手臂上,东一块西一块是淤青或者伤疤,地震时受伤的。她说:每年六一节,学校每个班都要表演一个节目,2007年,她和同学一起合唱“明天会更好”。今年呢?她说:“我们计划好了,用哑语表演《感恩的心》”。
书包,承载希望和梦想
新华社成都5月31日电(记者于长洪 邹陈东 肖春飞)今天,灾区的儿童再次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中国儿童中心举行“情系灾区小伙伴——全国少年儿童送温暖献爱心大救助主题日”活动,14名来自四川灾区的小朋友和首都300多名少年儿童一起参加了活动;
福建省和河南省教育厅下发紧急通知,对汶川地震受灾学生因特殊情况暂时无法出具相关受灾证明的,可先安排其到学校就读,待以后补办相关证明,各地、各学校将免收其一切费用,并提供生活补助;
目前救灾部队已为灾区搭建了44所帐篷学校、板房学校,其中中学14所、小学30所,同时还选派了大量官兵担任老师或辅导员;
上海许多中小学生用文字表达对四川地震灾区同龄人的关爱,他们说,灾区伙伴,我们挂念你们……
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如潮水涌向过早经历突如其来的灾害中的灾区儿童。
孩子,从来就是人类的希望和未来,从来没有人愿意让他们过早的经历苦难和灾害,即便灾难降临,也不乏人们的呵护。这场灾难让人震撼的照片不少,但那张救援队员把废墟里清理出来的书包一个一个、整整齐齐地放好的照片,许多人一定忘不了。许多人都期盼:所有的书包都能找到自己的主人!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已过去。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从废墟中走出的孩子,仍然背着书包,张开理想的翅膀。这些众多从废墟中站起来的灾区的孩子,也学会了分担大人的忧伤,学会了把痛苦和悲伤丢到脑后,把不幸和忧愁踩在脚下。
还有很多孩子,在地震发生后逃生时,失去了书包,他们一个个闷闷不乐,但是在帐篷学校里,他们又得了崭新的书包,一个个开心得很,把书包紧紧搂在怀里。很多孩子,露出了自地震发生后最灿烂的笑容。
经历灾难的孩子懂得珍惜,也懂得感恩,灾区12岁小学生赵永钦写信感谢俄罗斯的医护人员,感谢他们对灾区的救援行动。
孩子们背着书包在帐篷小学的帐篷里又传出了琅琅的读书声。书包,承载着孩子们的希望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