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再度成为“震中”
新华社成都6月1日电(记者 于长洪 肖春飞 邹陈东)这次大地震的震中、遭受惨重损失的汶川县映秀镇,今天又一次成为震动人心的“震中”--因为一架失事的直升机。
在5月的最后一天,这架来自成都军区某陆航团的米-171运输直升机,在执行运送任务返回途中失事。
6月1日,数千名官兵在地面、空中进行拉网式搜救。空中派出的2架搜救直升机已进行5轮空中搜寻,地面搜救人员目前也在山中进行拉网式搜索。但由于失事地点位于高山峡谷地带,森林茂密,搜救难度很大,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未发现失事飞机和人员。
这是一架“功臣”直升机,自汶川地震以来已飞行63架次,抢运伤员54人,运送大量救灾物资。
大地震发生后,灾区上空,直升机轰鸣声不绝于耳。汶川八级地震,波及的重灾区大多散布在交通通讯不便的地方,加上地震造成的塌方、泥石流阻断交通,给救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国家果断启用了直升机救援方式,共和国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空中救援行动开始展开。
直升机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无论是转运伤员、空投食品,还是吊运大型机械设备、输送工程抢险人员,都离不开灵活与迅捷的直升机--这一切,是陆航官兵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
这次直升机大出动,是中国陆航部队组建22年来,在执行同一急难险重任务中,集中动用直升机架次最多的一次,也是飞行环境和气象条件最为复杂的一次。
川西北山区气候、地形均非常复杂,气流紊乱,直升机常常要在长而曲折的峡谷中低飞,陆航官兵需要巨大的技巧与勇气。
现在,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灾区群众,都为失事的直升机而焦虑,为抗震救灾付出巨大努力的部队官兵,更是为自己的兄弟们下落忧心如焚。
为了地震灾区的百姓生命安全,包括陆航官兵在内的十余万军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出现在最危急的第一线,灾区群众由衷地说:“人民解放军来了,我们不担心了。”
即使很多年以后,我们这个民族还会记住:在川西北的大峡谷中,一架逆风飞行的直升机悲壮的背影。
敬礼,向着天空……
新华社成都6月1日电(新华社记者曹智、刘永华、李宣良)不幸的消息,来得太过突然。
5月31日23时,当得知成都军区某陆航团一架直升机失踪的消息时,我们顿时懵住了。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清楚,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汇处的崇山峻岭中,直升机失去与地面的联系,意味着什么?
地面通过空军中继机、各种无线电手段呼叫这架米-171直升机,通过中国移动手机就近呼叫机组人员,从中午到晚上,一连10多个小时,均无回应。
拥有丰富直升机飞行经验的总参陆航部部长马湘生判断:“凶多吉少!”
直升机机长邱光华,51岁,特级飞行员,飞行大队长,大校军衔,拥有5800多小时飞行经验,多次飞行过这次执行任务的路线并多次驾机飞越青藏高原。
这一次,他还能不能回来?
作为在这一地区穿梭采访的记者,我们清楚,当地的地形是多么复杂,昨天的气象条件是多么恶劣。
邱光华飞在最后面,和他一同执行任务的另外3架直升机,有2架在映秀迫降,只有1架返回成都凤凰山机场。
邱光华,羌族,我国培养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他的家乡就在受灾严重的茂县。他曾一次次飞临自己家乡的上空,可是每次都来不及停下去看看自己的亲人和房屋。
再有几个月,他就可以在一名飞行员的荣誉顶峰上光荣退休了。然而……
与邱光华在一起的,还有飞行员李月、空中机械师王怀远、陈林以及二级士官张鹏。
5月31日13时,这架直升机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运送防疫专家组人员前往理县;
14时14分,直升机从理县返回,机上除机组成员外,还搭载了4名伤员、3名医护人员、3名警察……
仅从时间节点上我们就可以判断,直升机的飞行节奏是多么紧张!他们在理县降落时,发动机根本就没有停。
在灾区采访期间,我们曾10多次搭乘这个团的直升机,深深地理解了什么叫“蜀道难”——不仅在地面,也包括空中。
地震的重灾区,无论是北川、汶川这样的县城,还是映秀、漩坪这样的村镇,全都是在狭长的山谷里沿江河分布。两侧的高山常常海拔在两三千米以上,留给直升机起降和飞行的通道往往只有几百米宽,浓雾几乎每天24小时笼罩着这些在地震前山清水秀的村镇。
老天,对这些驾驭雄鹰的天之骄子的考验太残酷了!
仅仅在大地震发生后几十分钟,这个团的两架直升机就立即飞赴灾区查看灾情。当全世界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从地球上消失”的汶川的消息时,又是这个团的直升机第一个飞抵汶川县城,搭乘这架直升机的新华社记者发回了有关汶川灾情的报道……
“为什么地震发生后40多个小时,直升机才飞进汶川?”
在一次接受某网络媒体访谈时,针对网友对直升机部队的不理解,我们曾为他们做过这样的辩护——不是我们的直升机性能差,更不是我们的飞行员不够勇敢,而是因为无论是地理、还是气候,都不具备降落的条件。
一位飞行员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我们的牺牲,能多换回几名灾区群众生命的话,那么我愿意!”
尽管每一次起飞,都面临很大的风险,雄鹰还是选择飞翔。
从5月12日到31日,这个团出动直升机上千架次,给数十万灾区群众送去了食品、药品和生的希望,把几千名重伤员从死亡的边缘拉到安全地界。
地震发生后,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直升机行动,在川西北上空展开。盘旋在空中的直升机,被灾区各族群众称为“吉祥鸟”。
当我们在映秀镇采访时,看到遍地等待转运治疗的重伤员,盼望着直升机从天边出现;但看到空中浓密的雾霭和两侧高耸的山峰时,又不希望他们到来。
搭乘直升机采访,我们多次体验了惊心动魄的历程,最记忆犹新的,是一次去往唐家山堰塞湖的飞行。由于山体滑坡形成唐家山堰塞湖随时可能溃决,承担向堤坝上紧急运送施工官兵的济南军区某陆航团直升机在天气极端不利的情况,还是冒险起飞。
顺着龙门山脉,越往里飞,云层越厚。拥有5000多飞行小时的特级飞行员张茂生驾驶直升机不断拉升,飞行高度达到2500米、3000米、3500米……
为了使直升机在云层上端飞行,直升机的飞行高度越来越接近极限,随时都有失速坠落的危险。更为让人揪心的是,直升机的结冰报警信号灯已经变红……
唐家山堰塞湖上空,到处一片白茫茫,根本无法分清哪里是高山、哪里是湖泊、哪里是堤坝……
“哪怕云层间有一丝机会,我也要钻下去。”然而,老天就连这样一点机会也没有给张茂生。
直升机在唐家山堰塞湖上空来回盘旋半个多小时后,不得不无奈返航。降落后,张茂生告诉我们:“在我几十年的飞行生涯中,这里的气象和地理条件是最为恶劣复杂的。”
这样的事,每天都能遇到,每天都在发生,何况飞行员和他们的战鹰已经连续飞翔得太久太累了。
我们曾见过这样一个机组,在10多个小时中,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连续3次往返成都和映秀,运送从废墟中抢救出来重伤员。
失事的这架直升机,执行的是运送防疫专家的任务,返回时还要运送重伤员。在道路中断、时间紧急的情况,只有他们才能给受灾群众带来生命的希望!
雄鹰折断了翅膀,依然是雄鹰。
请允许我们,向你敬礼,向着天空!
我们知道,在你们的后面——你们的战友们会依然在这片你们所深爱的天空,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