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6月2日电(记者王汝堂)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等突发重大灾害,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一些地区已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
据了解,2003年10月,北京市在朝阳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建立的应急避难场所是全国第一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中国地震局于2004年下发了《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开始推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目前,不少城市已正式启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据了解,济南市已建成6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包括泉城广场、泉城公园、华联广场、博远广场、洪楼广场、百脉泉公园等,其中泉城广场用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面积约为8万平方米,可安置2万人,疏散6万人,疏散半径为1.5公里。广场的绿地和平坦区域将成为应急棚宿区,泉城广场共有34个应急棚宿区可供市民避难居住。
山东省淄博市2007年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其范围“北至济青高速公路,南至昌国路,西至世纪路,东至淄东铁路”,规划范围总面积45平方公里。据当地地震部门负责人介绍,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有整体规划,保证居民步行5到10分钟可以到达紧急避难场所,步行40到60分钟可以到达长期避难场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及应急物资等能够满足疏散居民5日的基本生活需要。
《“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按照有关规划和标准,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地震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68个大中城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大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多项应急功能备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新华社济南6月2日电(记者王汝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套有多项功能,当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附近居民能够在政府组织下,快速疏散到应急避难场所,得到医疗、物资、住宿等方面的基本救助。
专家介绍,应急避难场所内,通常配备应急供水设施,有输水管道、贮水池和自备水井,因为地震发生后城市供水系统可能大面积毁坏,自来水指望不上,最可靠的还是自备水井;设有应急供电设施,配备自备发电机,保证在城市电力中断时恢复供电;设立应急通信设施,配备海事卫星电话,保证最急需的通信。
应急避难场所还有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比如食品、救灾物品、油料等。还有应急卫生防疫站、应急厕所、应急棚宿区、应急广播站、保卫处、消防处等。这些应急功能区均设立相应标志。
较为完备的应急避难场所,都制订有应急预案,编制居民应急宣传手册,以及通知、疏散、引导、安置的工作程序和场地内功能设置手册,保证应急避难场所指挥机构在灾难降临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使救灾工作有条不紊。
据山东省东营市地震局介绍,东营市从2005年起建设36处地震应急场所,总面积超过174万平方米,可容纳58万人,疏散63万人。设立应急避难指挥中心36个,避难场所标志牌383块,道路标志牌7块。划定应急避难棚宿区48处,应急医疗救护区48处,应急物资储备区18处。安装应急供水47处,应急供电41处,应急简易厕所71个。
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宜未雨绸缪勿临渴掘井
新华社济南6月2日电(记者王汝堂)由于地震属偶发性自然灾害,一些地方政府对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认识不到位,制约了这项工作的进展。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树立未雨绸缪的思想,谨防陷入临渴掘井的被动局面。
专家介绍,建设一个完整的、设施完备的应急避难场所,即使在已有的公园、广场等地改建,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一件基础性工作,由于一个地区发生地震等灾害的概率较小,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未必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在短期利益和侥幸心理的影响下,不少地方政府舍不得在应急避难场所方面投入。
目前,各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缺少相应的管理规定,管理使用普遍无规范可依,日常的培训和演练也非常不够。这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山东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孟宪金认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后,还必须加强对市民的宣传,让公众知情。否则,灾害发生后,即使周边建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大部分居民也不知道利用。因此,加大宣传,也是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灾后的“镇静剂”
新华社济南6月2日电(记者王汝堂)我国是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有关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加快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应对地震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历史上,一些地区由于没有提前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当地震发生后救灾工作陷入被动。据地震部门的专家介绍,1976年唐山地震后,唐山市园林系统职工在凤凰山公园、人民公园等地搭建临时简易棚,安置了1万多名灾民,但由于没有形成有组织、有系统的疏散,作用未能充分发挥。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地震发生后,一度有数十万人因为房屋受损或恐震心理在广场、马路边避险。
专家介绍,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将具有一定规模的绿地、公园、休闲健身广场、学校操场等场地,建设改造成为能够发挥应急避难作用的场所,平时作为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等活动场所,在遇有地震、火灾、洪水、爆炸等突发重大灾害时作为避难、避险使用。
较为完备的地震避难场所,无异于灾难发生后的一剂“镇静剂”,可以将救灾活动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由混乱转为有序。山东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孟宪金介绍,如果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备,地震等灾害发生后,灾民可以按照挂在大街小巷、宾馆饭店、商场等地的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有秩序地向避难场所集中,最终在应急避难场所接受临时救助并有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