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记者 顾瑞珍)环境保护部近日发布了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及主题标识,向人们传达了“办绿色奥运,促节能减排,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我国办好绿色奥运的决心和行动,环境保护部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将通过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保等。
2001年,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时,向世界承诺,将把第29届奥运会办成一届绿色的奥运会。7年来,北京的绿化美化建设全力提速。在日常采访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绿色奥运行动计划”在持之以恒地进行,几十万中小学生的“绿色天使”活动在展开,环境日倡议“少开一天车”行动深入人心,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这一切都表明全民的绿色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正在日益提高。
此外,围绕“绿色奥运”建设和节能减排目标,一批先进的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高效节能和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发挥重要作用。
据悉,环境保护部还将在“六·五”期间发布2007年度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污染减排工作进展情况,并举办“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环保知识竞赛、宣传报道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成效及对去年限批地区整改情况回访等。
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标识运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技法,通过地球、奥运五环等设计元素,体现了“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题。
我国启动灾后环境安全评估与应对措施项目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顾瑞珍、于春生)记者4日从环境保护部获悉,我国《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环境安全评估与应对措施》项目已于日前启动。评估组将在10天内提出灾后过渡性阶段的对策措施,在1个月内提出未来恢复重建的对策措施。
该项目是环保部门参与灾后重建综合决策的重要科技支撑。项目启动座谈会上,环境保护部各司局、四川省及成都市环保部门负责人,对环境保护部科技司组织的由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专家编制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环境安全评估与应对措施》实施方案进行了深入论证。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指出,目前汶川地震已进入灾后过渡性阶段,之后将是灾后恢复重建阶段,要组织、吸收国内外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积极参加到评估工作中来,确保评估质量。
他强调,评估和措施制订中,要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机制和信息沟通渠道,实行中央、地方上下联动,充分尊重地方的意见,特别是充分听取地方科研院所和环保部门的意见。项目要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评估报告的实效性。
据悉,财政部和全球环境基金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环境安全评估与应对措施》项目的研究提供资金支持。环境保护部将加强资金的协调配合,使各参与单位和评估单位能够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14项技术指南指导灾区环境应急防控工作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顾瑞珍、于春生)记者4日在此间获悉,截至目前,环境保护部已先后启动、推出14项技术指南、防控预案、方案,全面指导灾区开展抗震救灾环境应急工作。
据介绍,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环境保护部第一时间发出《关于防范和应对地震灾害次生环境污染事件的通知》,同时启动《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受灾地区各级环保部门认真开展应急监测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严防次生环境灾害,保障灾区环境安全。
为做好灾区环境监测工作,5月13日,环境保护部紧急制定了《抗震救灾期间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方案》,迅速发出《批准四川、重庆、陕西、甘肃地震灾害次生环境污染事件预警与应急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重灾区及周边省区重点关注饮用水源地和地表水水质变化情况,加强水、大气自动监测站运行保障工作。针对灾区环境监管能力受损情况,又发出《关于做好向四川地震灾区支援快速监测仪器工作的紧急通知》,紧急调配快速监测仪器支援灾区。
饮用水安全事关灾区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水源保护必要而迫切。环境保护部为此连续发出《地震灾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技术指南(暂行)》、《地震灾区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技术方案(暂行)》和《地震灾区地表水环境质量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监测技术指南(暂行)》。同时,针对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对饮水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与相关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做好地震灾区饮用水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出台《地震灾区卫生消杀用化学品安全使用与防范提要》,要求灾区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加强杀虫剂使用管理及水源保护。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不断深入,针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隐患,环境保护部又先后发出《灾后废墟清理及废物管理指南(试行)》、《关于做好地震灾区过渡性安置区建设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地震灾区过渡性安置区环境保护技术指南(暂行)》、《地震灾区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技术指南(暂行)》等,以切实的指导性方案保障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