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6月5日电(“新华视点”记者车玉明、杨三军、陈凯、林红梅)当前,地震灾区在积极安置群众生活的同时,恢复生产的工作正在加紧推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时间紧、任务重,涉及方方面面。灾后恢复重建面临的七大难题,成为受灾地区和全国上下奋力破解的重点。
如何实现科学选址规划?
汶川大地震受灾地区多属地质灾害多发地区,震后重建规划选址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区、行洪河道等危险地带,坚持防止地质灾害优先,实现科学选址,尤其重要。
大地震使山区稳定性降低,形成大量新生地质灾害,再加上余震不断,又开始进入主汛期,给下一步灾后重建带来重大困难。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中心主任王秉忱说:“灾后重建的选址首先要考虑到地区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要尽量规避可能发生的包括地震在内的地质灾害。”
目前,包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派出的80多名专家在内的300余名专家,正在四川重灾区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开展恢复重建的选址、定点及规划设计工作。按照计划,6月30日前要完成城镇重建的总体规划。
3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6次会议指出,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重建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结合”。
如何破解资金难题?
此次地震灾害,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后重建,需要巨额资金。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要举全国之力,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会议提出要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合理配置力量,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加快灾后恢复重建。
此前,中央财政已经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重建基金,明后两年中央预算还将再作相应安排。
在中央和各地积极支援灾区的同时,四川银监局正积极督导全省银行业机构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各银行已承诺向四川灾区授信1547亿元。
为支持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各银行业机构采取了各种办法,全力恢复各项金融服务。截至6月4日,四川各银行业机构5474个受灾网点中已有5366个恢复营业,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贷款发放额已突破200亿元,达237.34亿元。
工程质量如何保证?
灾后重建,确保工程质量至关重要。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实施恢复重建的责任主体和相关环节等作了明确规定,特别对恢复重建资金、物资和工程质量监管作出了严格规定。
会议提出,灾后恢复重建将优先安排交通、通信、电力、供水、住房、学校、医院等,并对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的抗震设防提出特殊要求。
就在5月底,成都市建委召集规划、建筑、地震、水利、环保、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专家座谈,从多学科多角度探讨灾后重建问题。专家们提出,要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尤其要高度重视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的抗灾设计,切实抓好建筑施工和质量管理,坚决遏制违规建设和豆腐渣工程。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第四设计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杨国告诉记者,灾区恢复重建的永久性建筑质量保障,应把好规划设计、施工组织、材料及设备和工程质量监督及监理4个关口。他说:“建设主体应实行市场化运作,严格执行招投标程序。”
电力能否满足需求?
地震发生后,以水电为主的四川电网损毁严重,35千伏及其以上变电站停运171座,其中17座完全损毁。绵阳、阿坝等地区的部分电网损毁殆尽,电网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因岷江流域水电群遭到较大破坏,四川电网电源点分布出现了明显变化,川西地区电压支撑能力降低。
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朱长林说,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四川电网水电可调出力约1100万千瓦,火电最小可调出力约460万千瓦,综合考虑地震损失的电源、负荷、高温天气,以及来水的不确定性,今年6至8月,四川可能出现电力缺口50万至100万千瓦,电力供需形势总体紧张。
针对四川电网可能出现的电力缺口问题,国家电网将采取措施应对:一是减少外送电力维持省内平衡,二是组织华中电力支援四川,三是组织华东电力支援四川。目前,四川电力供应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道路交通能否通畅?
特大地震让四川的五条国道、十条省道和17000公里的农村公路、桥梁、隧道等路基普遍受损。
据了解,截至6月4日17时,四川省重灾区还有4条国、省道干线正在抓紧抢修,254个不通公路的乡镇已抢通239个,具备抢通条件的乡镇的公路已全部抢通。目前尚有15个乡镇不通公路。
四川省交通厅厅长高烽说,现在抢修的公路由于受灾特别严重,特别是受桥梁等控制性工程、堰塞湖和沿线地质条件的影响,抢修工作面临着很多的困难。有的地方一处塌方就有几万立方米,且伴有几吨到几十吨的巨石,即使使用大型机械的地面部队24小时不停作业,开辟通道的速度也十分缓慢。同时,已抢通公路的抗灾能力非常弱,由于沿线地质情况破碎,路基不稳定,再加上余震和降雨,随时面临垮塌断道的危险。
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未通车的主要集中在堰塞湖附近和北川县城附近。这两个地方都不是重建的区域,故道路未通处对重建影响不大。目前主要的影响是,已通公路属于临时通行,公路路面差,损坏大,通行能力弱,不能满足重建需求。大量公路需要重新进行改建。
流通体系何时能正常流通?
4日下午,在震中映秀镇,在帐篷中工作的工商所职员何晚霞和她的同事已开始为镇上的个体工商户进行登记,并鼓励他们尽早回来开业。但由于交通不便、场地限制和资金问题,仍没有一家工商户重新开业。
大地震造成四川15个重灾县(市)的商贸流通体系基本瘫痪。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4日18时,全省共有66661家商业网点因灾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318.2亿元。经过多方努力,截至4日18时,全省已恢复经营商业网点16912个,其中15个重灾县(市)1019个。
调查表明,目前成都、绵阳、德阳、广元等大中型城市的商业网点基本恢复正常,但县级城市和乡镇的商业网点仍有困难。
为满足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服务需求,商务部门在15个重灾县(市)安排了灾区帐篷商店、便民售货亭、流动售货车等临时性商业网点。目前,已有399辆流动售货车投入使用,累计行程26万公里,流动售货额达到400余万元;2455个灾区帐篷商店开始经营,每天销售额2000元左右;首批200个灾区便民商店的活动板房,近日正分三批运抵15个重灾县(市),6月中旬前全部投入使用。
灾区农业基础设施何时修复?
四川农业部门统计,地震造成灾区农田损毁101万亩,沼气池损毁53万口,农技服务体系破坏严重。
在绵阳、德阳、广元等灾区,1803座震损水库和水电站的水位明显偏低。往年处于蓄水期的水库,现在为确保安全采取了低水位或空库运行。水库水位低,加上地震造成灾区灌溉水渠系统严重受损,灾区现在有相当部分稻田因无法灌溉而不能插秧。
四川省农业部门采取了改种玉米、红苕等旱粮作物。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印发了《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农作物改种补种工作的紧急通知》,省农业厅制定下发了抗震救灾农作物改种补种等农业生产技术方案。
四川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说,当前一方面要突出水稻、红苕抢栽,能够多栽一亩就多栽一亩;另一方面,要抓好缺水稻田改种。全省预计改补种85万亩,其中粮食70万亩、蔬菜15万亩。他说:“我们已经把改种补种任务层层落实到县乡、村社、农户和田块,做到不撂荒一块田。”
四川省灾后农业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已于日前启动。记者近日在德阳、绵阳、广元等重灾区农村看到,农田里的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已基本收割完毕,农民正在忙着抢栽水稻、红苕等夏粮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