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记者来信:汶川地震让我们重新认识体育场馆功效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6月0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6月7日电(记者史春东)四川汶川强地震发生后,受灾地区的体育场馆在群众逃生避灾、安身落脚上起了重要作用。这也促使我们重新认识体育场馆的功效。

    绵阳九洲体育馆是四川各灾区中安置受灾群众最多的一个点,高峰期人数达3至4万人,目前也有4至5千人在那里栖身。

    这是一个落成不久的体育馆。体育馆外圈建筑可以避雨,来到这里的受灾群众分成24个片区打地铺;当地24个单位、部门对口分片负责,处理群众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空地上搭起的帐篷均有编号,在体育馆外空地上搭起了供几十人同时使用的淋浴房,开水间定时开放。在这里,灾民每天可以吃上一餐热饭。

    这个体育馆的“九洲帐篷学校”已经开学,来自灾区的上千名学生已经在帐篷里上课,其中每周有4节体育课。

    德阳体育中心内也有很多帐篷,里面住着受灾群众。体育中心广播不时播出各种通知,公安、民兵在场内每天24小时巡防值勤。

    绵阳、德阳等地的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地震发生后,有开阔、安全条件,有接待受灾群众能力的地方,首选是体育场馆。因为这些地方为举行体育比赛设计,周围交通道路条件好,且相对封闭、便于管理,许多空地还可以作为救灾物资集散地。城市广场虽然有空地,但四周居民多,疏散条件有限,道路容易堵塞。

    记者还采访了绵阳、广元等地的一些政府官员,他们表示,通过这次灾难,他们对体育场馆的建设、规划等有了全新的认识,体育场馆建设将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据四川体育科研所副研究员何仲涛介绍,汶川强地震发生后,汶川、北川、青川、绵竹、都江堰等地伤亡惨重,房屋大多损毁。震后大雨,灾区群众无家可归,生存受到威胁。于是,灾区附近的体育场馆成为避难场所,体育场馆成为救灾、救人、援助的窗口。

    四川省体育局局长朱玲说:“在过去,我们对体育场馆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认为这就是一个看比赛的地方。其实,发达国家早就把体育场馆视为一个紧急避难的场所,有齐全的配套设施,一旦灾害发生,立即启动。现在我们的体育设施建设还没有涉及这个方面。虽然四川的体育场馆也被用于救灾,但如果我们的设计中有避难部分,体育场馆的硬件在接待受灾群众的过程中就不至于损毁这么严重.安置就会更加有序。”

    据悉,四川省已采取强制措施,加强社会公共区域的用地管理。将公共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场地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体育健身设施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建设规模和降低用地指标。

    汶川大地震给我们上了一课,体育场地千万不要挤占,体育场馆的避难设计不应再是可有可无的事。

 
 
 相关链接
· 保监会:保险业向四川汶川地震支付赔款达2.62亿
· 截至目前因汶川地震出险水库(水电站)达到2473座
· 汶川地震受灾严重的62个县市区延期国家司法考试
· 保监会:保险业向汶川地震支付赔款增至2.33亿元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