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6月7日电(记者李亚杰)记者从四川省委组织部获悉,截至3日,全省抗震救灾第一线共有5356人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各级党组织已发展新党员1277人,其中,直接从入党申请人中发展新党员462人,占发展新党员数的36.2%;从培养不足一年的入党积极分子中发展新党员760名,占发展新党员数的59.5%。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四川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模范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党的先进性的感召下,一大批优秀分子积极主动地纷纷向党组织提出入党要求,自觉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经受考验,以实际行动向党递交了一份最好的“入党申请书”。
四川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组织部下发的《关于做好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切实做好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发展党员工作,吸收了一大批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
青川县乐安派出所民警郑毅,地震发生时顾不上身怀六甲妻子的安危,第一时间与战友赶到学校指挥疏散学生,就在房屋轰然垮塌之前最后一批学生被他们救出教学楼。
德阳市罗江县白马关镇松林口村入党积极分子、民营企业主向纪云在灾情发生后,采购了价值3万元的矿泉水、面包等急需物资送往灾区,从公司调出2台挖掘机赶往绵竹参与挖掘救助,并亲自驾货车赶往绵竹转移出100余名受灾群众,还一次性捐助5000元用于家乡抗灾自救。
营山县星火镇联升村35岁的机动车维修业主谢鲜民,停营维修业务参与抗震救灾,并一次性捐款8万元资助受灾群众,承诺结对资助3名受灾贫困儿童完成学业。
武警凉山州森林支队战士何健、于国亮、罗成磊、罗碧瑞,在参与都江堰市灾后搜救行动中不怕苦不怕累,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搜救被埋群众、抢救安置伤员,而他们中间有的8位亲人遇难,有的家里房屋全部倒塌。
在废墟上,在医院里,在公路边,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在一个个抗震救灾的前沿阵地上,都能看到一个个入党积极分子忙碌的身影,他们的先进事迹受到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赞扬。
为及时把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表现突出的同志吸收入党,源源不断为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四川省委组织部及时下发《关于做好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对吸收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分子入党敞开大门,特事特办。对培养考察期未满一年、但具备党员条件表现突出的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表现特别突出的优秀分子,经党支部研究同意,报上级党组织批准,都及时吸收其为预备党员。
截至6月3日,全省各级党组织共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举行入党宣誓仪式137批次,参加宣誓的新党员达1096人。
四川省委组织部特别强调,对这次发展的预备党员,有关党组织要继续做好培养工作,加强党员党性教育,确保发展党员质量。
安县组织18名理论教师分6个小组深入到各受灾群众安置点和各党工委临时集中办公点,分别对一线入党的78名党员进行培训。德阳市旌阳区利用各种会议契机,安排曾到重灾区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党员抢险队员,给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讲党课,增强广大党员带领群众重建家园的信心。
32岁的北川县人民医院内科男医生唐雄,在被困139小时从废墟中被救出时,身体极度虚弱,但眼睛却满含感激的泪水,几乎用尽全身的力气说道:“感谢党、感谢政府,在困难时候你们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同时,他用颤抖的手紧紧握住消防救援队员的手说:“我要入党,我的生命是党给的,我也要为党和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在绵阳市中心医院的病床上,唐雄同志郑重委托主治医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委托亲属向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表达入党的强烈愿望。5月23日,经北川县委批准,唐雄同志被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
抗震救灾一线发展党员工作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有群众说:一个人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根本利益,敢于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能够豁得出来,本身就是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表现,应当积极鼓励。把其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有助于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些入党积极分子说:一线入党对于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来说是巨大鼓舞,有利于激励先进,增强党的战斗力,有利于激发更多的人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去。
成都:万名民警入帐篷 采集信息助寻亲
新华社成都6月7日电(记者郭嘉轩、傅琰、韩世峰)6月6日下午,当成都都江堰6914厂职工王建国,地震后第一次通过电话听到远在浙江姑妈的声音时,不禁喜极而泣。短暂而蕴含巨大喜悦的通话背后,是成都市上万民警干警反复核查灾民信息,为迅速搭建“寻亲网站”而付出的艰苦工作。
王建国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他在幸福镇奎光巷的房屋全部垮塌,只是人跑了出来,财物及亲戚们的联系电话都被埋在废墟中。从刚才的通话中王建国才知道,“震后这20多天来姑妈一家通过各种方式寻找自己,但由于自己被转移到厂里的集中安置点,因此一直无法取得联系。6月4日晚11点,姑妈看到成都市公安局“寻亲网站”,经过与成都警方联系,竟然找到了自己所在的临时安置点,再通过安置点负责人,费尽周折才找到了自己。”
成都市公安局治安防范人口管理处处长马力表示,“5·12”大地震发生后,很多受灾群众仓促之际,来不及与亲友汇合便外出躲避,随后被安置在临时集中安置点。现在在自身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与家人取得联系成为最大的愿望。而警方原本通过户口、身份证等,就掌握了人口信息,加上各区(市)县公安局在受灾群众安置点设立了警务室,民警在前期工作中和受灾群众建立了联系,所以现在有能力为受灾群众的亲友提供寻亲服务。
从6月2日起,成都市公安局在互联网上开通“寻亲网站”,帮助受灾群众寻找失散的亲人,第一时间为受灾群众提供最可靠的寻亲信息。这成为地震后全国首个官方搭建的寻亲平台。
据了解,目前成都市集中安置点内除了本地受灾群众之外,还安置了大量外地的受灾群众。按照部署,截至6月5日,所有跨区安置救助、异地就医的灾民信息采集全部完成录入;到6月12日,各派出所将完成所有安置点和医院受灾群众的信息采集。需采集的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年龄、性别、户籍地址、照片等常规项目,以及所在安置点、受灾或获救地点、联系电话、身体状况等新增内容,甚至包括受灾群众所在的帐篷编号。为尽快完成这一庞大工程,成都市将动员万名民警投入调查。
马力表示,目前成都警方已掌握了1.6万多名受灾群众的信息,但本着“不能有丝毫差错”的原则,部分信息还需进一步核实。目前成都警方已推出6000人名单,公布在成都公众信息网上,只要输入亲友姓名和年龄段,就可精确查找相关信息,但涉及身份证号码、婚姻状况等个人隐私信息将被屏蔽。而对灾民所在安置点、健康状况等重要信息,则会做到实时更新。“让妻离子散的家庭破镜重圆,对民警来说是多么大的荣耀;这也是‘亲民爱民之师’的最佳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