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6月10日电(记者李忠将)在贵州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后,我国将对全国20多万平方公里的石漠化面积进行治理,以改善这些地区生态环境。
在此间召开的“中国(毕节)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高层论坛”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说,石漠化是我国南方湿润石灰岩岩溶地区特有的、在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与西北地区土地沙化一起称为我国两大生态灾难。
我国石漠化主要分布黔、桂、滇三省区,面积达8.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石漠化”总面积的83.85%,加上潜在的“石漠化”,这个区域需要治理的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由于石漠化地区集中在生态区位极其重要的“两江”上游,还直接关系到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的长远生态安全。
祝列克说,在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几乎等于贫困化。“山穷、水枯、林衰、土瘦”是西南岩溶地区多数村寨的概貌,“吃饭难、饮水难、烧柴难、建房难、行路难、上学难、照明难、看病难”是西南岩溶地区农村的缩影,石漠化已严重影响到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
祝列克认为,毕节试验区为这类地区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试验区建立20年的经验说明,石漠化治理的主要措施是再造青山绿水,主要手段是恢复森林植被,主要任务是建立起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最终目标是兴林与富民。
今年三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并将石漠化治理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相关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也将石漠化防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各级地方政府政务内容。毕节地区8个县市全部纳入了国家先行启动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