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6月14日电(记者仇逸)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13日在上海表示:由卫生部和红十字会携手,我国正加紧建立器官移植捐献和分配体系。
目前,分别由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牵头,我国已经启动建立了肝移植和肾移植科学登记系统,以使各地移植中心的医生可以根据记录的肝脏移植手术的数量、存活率、病人的情况等,展开积极主动、系统的患者随访,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术后治疗方案,促进移植技术的提高。
同时,我国将通过宣传等各种手段,开展全民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使社会各界对脑死亡和心脏死亡有更科学的认识,提倡国际标准化公民去世后自愿捐献,建立自愿捐献器官的平台。在此基础上,考虑在全国分区建立器官共享体系。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陈忠华介绍说,从2003年来,我国已经有90人实现了国际标准化公民去世后的器官自愿捐献,其中40%以上的捐献者死于交通意外。这90人捐献了417个器官,帮助400多人重获新生。
我国积极规范发展器官移植事业
新华社上海6月14日电(记者仇逸)器官移植给众多终末期脏器衰竭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同时带来了高昂的医疗费用支出,患者术后需要终身服药和随访。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表示:我国医疗资源很短缺,但是器官移植一定要积极开展,因为生命的延续是无价的。
黄洁夫是13日在上海参加第三届中国移植运动会暨第二届中国器官捐献纪念日新闻发布会时这样表示的。
他表示:发展器官移植中要讲求科学规范,如有些晚期肝癌等患者就不应随便实施器官移植,花数十万元只能延长短暂的生命,患者本人也十分痛苦。为了保证器官移植的规范开展,我国已大幅缩减原有的600多家开展器官移植的医疗机构,确定了全国164家机构有资质开展器官移植,并将继续进行审查,淘汰其中的不合格者,保证器官移植的质量。这一工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肯定。
我国的器官移植工作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步,进入本世纪后获得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开展器官移植的数量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器官移植大国,能实施已有的各类移植,包括单个器官移植、器官联合移植、角膜和骨髓等组织或细胞移植、亲体活体移植等。在大型器官移植医学中心,移植的成功率和存活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