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文化部采取措施抢救保护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6月1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记者廖翊)在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文化部表示,受“5·12”汶川大地震严重影响的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市,多属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生态脆弱、文化基础薄弱、交通极其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损失严重。

    记者了解,为加强地震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文化部将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在制定文化设施灾后重建规划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其中,灾后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要注重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注重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二,在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重建和恢复传承规划,支持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三,对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抓紧研究论证,尽早采取措施,对羌族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

    文化部公布数据显示,在这次地震灾害中,上述省市共有1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损,有1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受伤;损失珍贵实物15009件;2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17个传习所严重损毁;共有30名相关工作人员在地震中遇难。具体损失情况如下:

    四川省有7项国家级、88项省级、118项市级和15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遭受严重毁损,涉及到珍贵实物有14639件、文字资料1774万字、图片24444幅、音像资料6497盒(碟);地震中遇难的市州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县级11人,受伤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8人、市州级30人、县级66人。北川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处于消失的边缘,25名羌族文化研究人员和5名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员遇难;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被摧毁,大量的珍贵实物和普查资料被掩埋;1个民俗博物馆严重受损;作为羌族民族文化典型代表的羌寨碉楼受到一定程度损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绵竹年画村”损毁严重。

    陕西省有4项国家级、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遭受毁损,涉及到珍贵实物175件;2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受损,其中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调桄桄”损毁12件实物,“宝鸡社火”的道具等受到严重损毁。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毁损珍贵实物195件;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受损。

    重庆市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遭受毁损,其中梁平县受灾情况比较严重,2名国家级传承人、4名省级传承人受伤和家庭财产损毁严重,1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和专题博物馆受损。

新华时评:尽最大努力保护灾区文化遗产

    新华社兰州6月14日电(记者王艳明)汶川大地震,不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造成了我国众多珍贵文化遗产前所未有的损坏。灾难没有改变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我们不但要把物质家园重建好,而且也要使我们的精神家园更加巩固。

    在日前举行的文物系统抗震救灾情况新闻通气会上,国家文物局通报,截至6月5日,四川、甘肃、陕西等7省(市)文物行政部门共报告16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2处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5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害,2766件馆藏文物受损,其中珍贵文物292件。

    为了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到文化领域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地震发生后,江苏省文化厅发出了《倡议书》,被文化部转发,得到全国各地文化、文物部门的积极响应。一个对口帮扶,集全国力量抢救、保护、修复灾区受损文化遗产的机制正在形成。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遗产众多,类型多样,无论物质还是非物质形态,都是华夏文明灿烂辉煌的历史见证者,都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斗史的记载者,都是强大民族精神的凝聚者。此次地震中文物受损严重的四川、甘肃、陕西,就是文化沉淀深厚、遗产丰富之地。

    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在这个特殊日子,我们要铭记这场灾难对我国文化遗产造成的空前破坏,倍加珍惜和爱护我们现存的各种文化遗产。

    对于地震中受损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按照物质和非物质不同特性和保护原则,科学、合理评估,制定抢救、保护和修复方案,尽可能恢复其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始态,同时要加大科研攻关,提高文化遗产的抗震减灾能力。

    我们相信,地震尽管破坏了许多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一些文物可能已经无法修复,一些民间技艺可能要失传,但流淌在我们身上的文化血脉不会中断,我们有能力重建好地震破坏的物质家园,也有信心重建好地震破坏的精神家园。

    我们还相信,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投入的不断加大,相关法规制度的日益健全,保护技术和手段的日益提高,全民族珍惜和爱护文化遗产的氛围逐步形成,我们会为包括此次地震中受损的文化遗产在内,创造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把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