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重大事件我们不能缺位—记新华社新华视点党支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7月06日   来源:人民日报

    《一切为了震区人民的安危——紧急救援向汶川集结》、《30多个小时的艰难突破》、《这一刻,我们将泪水化为力量!》、《刻不容缓的紧要关头——全国抗震救灾进入攻坚破难的关键时刻》……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这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凝聚着夜以继日工作的新华视点记者编辑们的心血。

    “新华视点”是新华社的一个深度报道栏目,这是一个全部由共产党员组成的战斗集体。

    “视点室虽然只有8位同志,但我们背靠的是世界上强大的新闻采编团队——每一个新华社记者都是‘新华视点’记者。”新华视点党支部书记陈芸说,“从5月12日至今,‘新华视点’栏目播发了60多篇深度报道,从不同侧面报道了这次抗震救灾斗争的宏大场景和典型故事、人物,被中央和地方各大报纸整版地刊用。”

    地震发生一个半小时后,新华视点记者田雨奉命奔赴灾区一线。当晚他用手机口述发回了7条快讯和简讯,第一时间报道了灾情。田雨记忆最深的是“在泪水和悸动中报道了令亿万中国人感佩不已的谭千秋老师”。5月14日,这篇标题为《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4个学生》的通讯被232家报纸采用,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今年以来,记者李柯勇已参加了抗击冰雪灾害、全国两会、平息拉萨“3·14”暴力事件和奥运火炬登顶珠峰等重大战役性报道。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当天,在珠峰大本营工作了20来天、刚回拉萨休整的他当即请战,到成都后徒步挺进救灾最艰难的汶川映秀镇,报道了用生命保护学生的映秀小学教师张米亚的事迹。

    作为党支部书记、新华视点室主任,陈芸在地震发生当天,立即中止在外的学习,连夜组织指挥前后方记者合作,于13日凌晨3时17分抢发出第一篇全景式深度报道《一切为了震区人民的安危——紧急救援向汶川集结》,在第一时间记述了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行动以及各路救援队伍向汶川集结的情况。

    与日常的“新华视点”报道不同,抗震救灾中60余篇“新华视点”稿件多数未署作者姓名——因为它们是前后方记者编辑的共同劳动成果。前方将士舍生忘死,身在后方的陈芸、傅刚、唐小可、宋振远、陈芳,还有一批支援视点的记者,夜以继日地工作。

    支部委员唐小可说:“悲痛、感动、牵挂,是我们的共同情感,这种情感把我们凝聚成为一个整体。”正是这种情感所催生的责任心,使他执笔写出了《震区三日,废墟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等催人泪下的稿件。

    由于灾区大量移动电话基站垮塌,通讯联络异常不便,新华社党组作出在成都设立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贴近第一线组织指挥报道的决定。新华视点党支部委员汪金福成为第一批“前指”成员。余震中的日日夜夜,他不间断地为记者出谋划策,精心“打磨”出一篇又一篇深度报道。

    一幅幅真实画面感人至深,一批批优秀作品催人奋进。陈芸说:“我们有一个信念,就是在重大突发事件、重大灾害面前,共产党员不能缺位,新华视点不能失语。” (陈菲 余庆红) 

 
 
 相关链接
· 新华视点:地震灾区百万受灾群众再就业 难在哪里
· 新华视点:四川省汶川上万吨积压蔬菜运销大接力
· 新华视点:五大变化折射出地震灾区的“新生”
· 新华视点:新华社记者目击唐家山堰塞湖紧急抢险
· 新华视点:震区三天三夜 废墟中闪耀着人性光辉
· 新华视点:打开救援“盲点”的生命通道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