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朱虹 张志峰)四川省德阳市清平乡,山清水秀。
5月12日大地震后,公路被毁,桥梁垮塌,通讯中断,断水断电,清平乡成为“孤岛”。
5月15日,空降兵某团700多名官兵跋山涉水12小时进驻清平乡。
“小木岭矿区还有近千名矿工被困在山上!情况危急!”5月17日17时,侥幸逃生出来的德阳市农林公司的一名职工前来报告。
小木岭方向地势很险,大部队肯定无法通过!团长孙向东立即率领150人的救援队伍火速前往。
部队驻地距小木岭约有10公里,尖刀班沿水路上行了约7公里后到达基碚沟。这里四面环山,唯一的公路被震垮在山腰,下方悬空。再往里是不超过40米宽的峡谷,两边近乎垂直的山崖强行挤压,形成了一座高达50多米的碎石堆,它的背后是一个堰塞湖,水深超过20米。部队每行走一步,都踩得碎石飞滚;并且在短短4个小时内,竟发生了15次余震。
还有没有其他可以通向小木岭的道路?
关键时刻,指挥部从一名老乡那里了解到:大梁子山上有一条处于清水河和黄水河之间的引水洞,也许可以通过!
大梁子山位于小木岭发电厂背后,海拔1620米,引水洞位于山的中上部,而洞口则处在一面高达70米、角度约80度的水泥绝壁上,要想通过只能搭设云梯。官兵们连夜就地取材,用电缆、木棍、绳索等制作云梯。
5月18日上午8时整,部队来到山脚下。大家看到从山脚到引水洞的绝壁下,高差约500米,山路已被塌方的大小石块所覆盖,坡度约65度,上山极为困难。唯一可以供攀爬的地方是一个凸出的平台,约有10米宽,地震过后又错位,原本水平的平面已经倾斜。下方支撑它的是另一个斜面,它们组合起来就像是突兀出来的一个金字塔尖,没有任何多余的附体。两侧岩石松动,结构不稳定,经不起敲击。要攀爬只能靠着水泥墙上露出来的钢筋条,而这些钢筋条最短的只有3厘米,且极不规则,踩踏稍不留神,就会摔下悬崖,粉身碎骨。
就在此时,沿水路而上的分队又来报告,河水已经齐腰,水流太急,无法渡河!
看来只有攀爬引水洞这一条路了!
“组成敢死队,搭设软梯!”团长孙向东果断下令。
作训股股长吴雪冰和其他5名战士立即组成了敢死队。其中一名叫刘彬的战士自告奋勇:“我先来吧,我是四川人,爬惯了山路。”他携带着捆绑带,像壁虎那样紧紧地贴在水泥墙壁上,四肢扒住钢筋铁条,一寸寸往上挪。
刘彬事后说:“当时说不害怕是假的,我根本就不敢往下看。但是,那时有众多的老乡在等着营救,我必须上去!”
水泥绝壁的表面很光滑,没有什么附着力,刘彬每登上一步都很费劲。有一脚踩下去的时候,钢筋条是冲上的,穿透了他的鞋底,脚板被扎得生疼。碎石还不断落下,有一块砸在了他的右手腕上,手腕马上肿了起来,但他咬牙坚持住。
当攀爬到约80米处的时候,他遇到一块隆起的岩石,又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支撑点。情急之下,刘彬发现右上方有一根断裂的电缆,便将身体紧贴崖壁,一手反抓电缆,一手使劲抠着崖壁,一点点向上挪动,这5米的距离他足足爬了10多分钟,终于爬到了引水洞口。
刘彬立即用携带的捆绑带将软梯固定在洞口,随后其他几名敢死队员顺着软梯爬了上来。他们站在一个只有一米来宽的平台上,开始搭设云梯。
就是靠着这个云梯,救援队伍连续奋战三天两夜,终于将756名受困矿工成功救出。(人民日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