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7日,第一棒火炬手田宇手持火炬进行传递。当日,北京奥运圣火在甘肃兰州传递。 新华社记者 戚恒 摄
新华社兰州7月7日电(记者张泽远、朱国亮、卫韦华)7日8时20分,当奥运火种灯在兰州铁桥南广场点燃兰州传递第一棒火炬时,这个横跨黄河两岸一百年的老桥绽放出了最亮丽的表情。鼓乐喧天,旗帜飘扬,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和激动的人群,与跳动于“祥云”之上的圣火构成了一幅激情燃烧的图画。
在为“5·12”汶川地震遇难同胞默哀一分钟后,8时18分,奥运圣火点燃火炬。那一刻,人们的激情开始燃烧,手中的彩旗开始翻腾。

7月7日,火炬手汤中立手持火炬进行传递。新华社记者 戚恒 摄
修建于1907年,至今仍在通行的兰州中山桥,是5464公里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钢架公路桥,桥身长约233米,宽8米多,原称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兰州中山桥。2008年是黄河铁桥百岁之年。一百年来,横跨黄河两岸的这座老桥记录了太多中华民族的艰辛历程。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晚清,到抗日的烽火;从解放兰州的悲壮,到改革开放中国西部的大发展,老桥在百岁之年,被北京奥运圣火装点得既沧桑又亮丽。
经历过太多艰辛的西北更愿意把坚强展现在奥运火炬燃烧的第一瞬间。兰州传递的第一棒火炬手田宇是来自“5·12”特大地震甘肃陇南灾区的抗震英模。地震发生的时候,他正在给84岁高龄去世的奶奶举办葬礼。地动天摇的那一瞬间,田宇顾不上安顿家里的事,冒着房倒屋塌,落石乱飞的危险,首先组织群众撤离到最安全的地方。在直线距离不到一公里的宝成铁路109隧道发生燃烧,装满燃油的12节火车车皮随时有可能爆炸的情况下,他奉命组织群众撤离到6公里以外。

7月7日,火炬手埃尔钦汗(右)与下一棒火炬手德佳·布拉迪交接后击掌庆祝。新华社记者 戚恒 摄
和其他火炬手不同,在接火炬前,他深深向现场的群众和圣火鞠了一躬。6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仅仅是家乡抗震救灾群体的一个代表,不过我更幸运地被选为火炬手,我是他们的代表。灾区受难,全国伸出了援手,我一定要在接火炬时表达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7日8时20分田宇的这一个鞠躬,让现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懂得感恩的民族更坚强,懂得感恩的民族更强大。在现场所有人的簇拥下,田宇手持火炬出发,北京奥运会火炬兰州站的传递正式开始。
7日奥运圣火在兰州将绕着黄河传递,在黄河两岸来回穿梭,从中山桥到“黄河母亲”雕塑、银滩大桥、龙源,最后到达兰州水车博览园点燃圣火盆,结束甘肃的传递进入下一站。
特写:奥运圣火棒棒相传 黄河之水川流不息
新华社兰州7月7日电(记者屠国玺)和平与友爱,在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指引下不断传播;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如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代代相承。
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甘肃省省会兰州,7日上午迎来了奥运圣火。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黄河风情线的众多景观,见证了这一难忘的时刻。
奥运火炬经过的“生命之源”水景雕塑,位于兰州市安宁区是黄河风情线上一处颇有特色的景点,高约三层楼的圆形底基座,四周环绕的支撑物宛如一双双手在高高举起。雕塑顶上的圆形彩陶,水柱喷涌而出,逐阶向下跌落。
奥运火炬经过时,来自附近包括西北师范大学在内的众多高校学子们,在紧张的期末考试期间,专门为奥运火炬来加油。一位名叫刘登甲的大学毕业生,在离开兰州之前,来到黄河之滨,为奥运加油,为黄河边的甘肃人民加油。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归”。如同这个雕塑的寓意一样,是伟大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也是在这奔流不息的母亲河见证下,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经历一次次磨难而不倒,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龙园”是黄河风情线上另一处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特色景点。1000个不同形体的“龙”字,以及关于龙的各种传说和典故,告诉华夏儿女作为龙的传人的历史。
在龙园门口,在那些拼命呐喊的人们当中,甘肃理工大学一位名叫高明的研究生,担任奥运火炬交接的志愿者。这位在热闹的人群旁边,仍然安守职责的志愿者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火炬传递,带给甘肃人民、特别是灾区人们重建的力量。
在黄河岸边,无论是传递圣火的奥运火炬手,还是为“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加油的人们,在分享奥林匹克生活带来的欢乐和荣耀的时候,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中华儿女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那就是不管经历怎样的磨难,也要把这个民族伟大的精神传承下去。
在先前的地震中,甘肃的黄河儿女们遭受了磨难。但在一个个来自于灾区的奥运火炬手的坚定目光里,和一双双为灾区无私伸出的友爱之手当中。我们看到了灾区在苦难之后重生的希望和力量,亦如母亲河记录的中华民族难以细述的坚强历史。
奥运圣火棒棒相传,黄河之水川流不息。
奥运火炬首次来回穿越“母亲河”两岸
新华社兰州7月7日电(记者张泽远、朱国亮、卫韦华)7日12时许,奥运圣火在兰州结束了沿黄河两岸的传递,这是奥运火炬首次围绕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进行传递。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被誉为“西部黄河之都”。奥运圣火兰州站的传递也因此沿着黄河两岸进行,充分展现了兰州特有的黄河文化元素——百年铁桥、“黄河母亲”雕塑、黄河水车……
起跑仪式是在“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铁桥桥头南广场进行的。当“祥云”火炬点燃的那一刻,奔流的黄河水、百年老桥与刚从古老敦煌和嘉峪关长城走来的奥运圣火相映成辉,“黄河之都”变成了“激情之都”。
来自甘肃陇南地震灾区的抗震救灾英模田宇传递第一棒。田宇说:“地震可以摧垮我们的房屋,但摧毁不了我们的精神家园,相反我们更加团结、更加奋进。我很荣幸成为陇南灾区抗震群体中的一个代表,我们要像传递奥运圣火一样,将抗震救灾的精神传递开来。”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奥运圣火兰州传递路线尽显黄河历史文化风姿。兰州黄河南岸的“黄河母亲”雕塑是目前国内诸多表现“母亲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仰卧于波涛之上的“母亲”和依偎在一侧的“男婴”分别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
上午8时30分左右,经过1.8公里的传递,奥运火炬传递到“黄河母亲”身边;在“黄河母亲”身边传递火炬,寓意要将中华民族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火炬手、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甘肃省残联理事长朱雪明高举火炬大声说道:“来到黄河母亲身边,代表千万黄河儿女展示母亲河不折不挠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我心情十分激动。奥运圣火传递着爱心,兰州人民与灾区人民心连心。我会继续做好本职工作,为残疾人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奥运圣火在兰州传递的过程中,先后经银滩大桥和黄河大桥,两度穿越黄河。在古代,渡黄河主要靠羊皮筏,如今随着桥梁建筑技术的发展,黄河兰州段已建成多座桥梁;市区内7座跨河同行桥梁中,既有百岁老桥——中山铁桥,又有现代化的斜拉式大桥——银滩大桥,兰州市也有意将黄河兰州段打造成一个桥梁“博物馆”。
奥运圣火在兰州传递的终点是黄河岸边的兰州水车博览园。水车是黄河沿岸古老的提灌工具,虽然如今已很少使用,只是用来观赏,但却是古人智慧的重要体现。背倚似摩天轮的巨大水车,听着水车提上来的水流声响,兰州站最后一棒火炬手朱军点燃了圣火盆。
奥运火炬围绕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传递,传递的不仅仅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也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
在结束了兰州的传递后,奥运火炬的传递将进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