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7月11日电(记者崔静)伴随着一声悠远雄浑的长鸣,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科考船“雪龙”号驶离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搭载着122名科考队员奔赴北极,开展我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7月11日,科考队员们登上“雪龙号”。 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根据考察计划,“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后,将经日本海进入白令海,并考察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等海区,于9月25日返回上海,行程达1万多海里。
除了国内110名考察队员外,此次科考还邀请了美国、芬兰、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的12名极地科研人员共同参与。
我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袁绍宏表示,作为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的专项计划之一,此次北极科学考察将在以往考察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广泛的大气―海冰―海洋、物理海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研究,研究北极海洋和海冰快速变化及其对我国及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从而开拓我国的北极科考活动空间。
北极地区通常是指北纬66°33′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的绝大部分水域、格陵兰岛、冰岛等岛屿以及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北部地区,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公里。此前,我国已在1999年和2003年对北极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综合考察,2004年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我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
新闻背景:极地考察船“雪龙”号
新华社上海7月11日电(记者崔静)“雪龙”号是我国目前进行极地科学考察的唯一一艘破冰船。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于1993年建造。我国购进后,投资改造成极地考察船。
“雪龙”号总长167米,型宽22.6米,型深13.5米,满载吃水9米,满载排水量21025吨,最大航速18节,续航力2万海里。“雪龙”号属B1级破冰船,能以1.5节航速连续破冰1.1米(含0.2米雪)前行。
经升级改造后,“雪龙”号主甲板以上的所有设备设施全部更新。船上的实验室面积也从原来的200多平方米扩大到580平方米,并全部更换了实验室设备。改造后的“雪龙”号具有先进的导航、定位、自动驾驶系统,配备有先进的通讯系统及能容纳两架直升机的平台、机库和配套设备。船上设有大气、水文、生物、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气象分析预报中心和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气象等一系列科学考察实验室。
“雪龙”号上有铺位128张,并配有医疗设施和人性化的生活娱乐设施,如游泳池、篮球室、乒乓球台等,可以为科考队员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雪龙”号已先后11次赴南极、2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新闻背景:中国人与北极
新华社上海7月11日电(记者崔静)中国真正以官方形式与北极发生关系,是在1925年。那一年,当时的中国政府签署了《斯瓦尔巴德条约》,根据这一条约,签字国的公民均有权利自由出入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德群岛,这将中国与北极从此联系在了一起。
但此后的很多年里,中国始终没有利用该条约进行过任何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中国人真正对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
1950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高时浏进入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次年到达当年的北磁极,成为有史可查的第一个进入北极的中国人。1958年,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记者李楠进入北极采访苏联的科学考察站,并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
进入20世纪80年代,出于科学考察的需要,中国先后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北极考察研究,进入北极的中国科研人员逐年增多。
1990年,美国、苏联、丹麦、冰岛、挪威、加拿大、瑞典和芬兰八个环北极国家发起签署一项条约,决定成立非政府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中国于1996年加入该组织,成为第16个成员国。
1995年3月30日至5月11日,中国首次以民间集资方式对北极进行考察,25名科学家、记者等从加拿大进入北极地区并由冰面徒步抵达北极点,沿途进行了海洋、冰雪、大气、环境等多学科的考察。
1999年7月至9月,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搭载着124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历时71天,航行14180海里,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
2003年7月,中国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搭载109名考察队员远征北极,破冰挺进北纬80度,全程历时74天,航行12600海里,开展了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并运用了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
2004年7月28日,中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落成并正式投入运行,从此结束了中国在北极没有科学考察站的历史。
2007年,国际科学理事会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启动第四次国际极地年项目。中国决定利用国际极地年的有利契机,开展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将中国的北极科学研究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