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7月19日电(记者 姜雪城)日前,借助一次大范围降雨天气出现的有利条件,宁夏回族自治区积极开展飞机和火箭增雨作业,累计增加降水量约2.36亿吨,滋润了今春以来连续90天无有效降雨的宁夏中南部干旱山区。
近年来,西北部分省区实施人工增雨技术向“天”借水,在抗旱救灾、缓解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相关气象专家介绍,运用人工增雨技术是一项投入小、见效快的新型水资源开源方式。
据宁夏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信息,在最近8年时间里,宁夏通过飞机和火箭作业累计增雨约57亿吨,年均增加降水7亿吨左右,相当于国家分配给宁夏可耗用黄河水量的近六分之一。
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目前人工增雨已经从最初的单纯农业抗旱减灾,发展到开发云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阶段。如新疆气象部门已经连续多个冬季人工增雪,支持发展冬季冰雪旅游,同时减轻了乌鲁木齐冬季严重的大气污染。自2006年起,国家在青海省“三江源”核心地区大范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记者最近在“三江源”地区人工增雨主要作业点青海玛多县看到,当地部分已经退化的草地重新恢复了生机,大大小小的湖泊、湿地点缀其间。据了解,近年这个县水域面积6公顷以上的湖泊个数增加了60余个,黄河源头的鄂陵湖水位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米左右。
被称为河西走廊“生命线”的祁连山冰川,近年出现严重的缩减趋势。目前甘肃省气象部门正在这一区域实施人工增雨保护冰川的试验。甘肃省气象局局长张书余说,人工增雨是保护祁连山冰川,缓解河西走廊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冬春季增雪覆盖在现有冰川上,会减缓冰川的融化,甚至能增加新的冰川;而夏秋季增雨,可以直接补充祁连山山口的出水量。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说,大气降水是地面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来源,充分利用、合理开发空中水资源,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是缓解干旱的手段之一。西北地区应大力开展全年立体人工增雨工作,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