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崛起的新型城市——唐山
新华社唐山7月31日电(记者李俊义、张涛)奥运圣火于31日在河北省唐山市传递。
唐山是一座震后崛起的新型城市,历经10年重建、10年振兴、10年快速发展,唐山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唐山正在向着“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建成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总体目标而努力。
2006年7月胡锦涛到唐山视察,首次提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构想。目前,唐山市正向“把新唐山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人民群众的幸福之都”总目标奋进,加快建设中国第一个科学发展示范区,努力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围绕推进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唐山市聘请了近千名专家学者出谋划策,制定了科学发展示范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目前,科学发展示范区总体规划、南部沿海空间布局规划、曹妃甸新区发展规划、七大主导产业链规划等已取得重要成果。《曹妃甸工业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获批准,《唐山港总体规划》付诸实施。
今年6月,唐山市又推出了全国首个科学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唐山市科学发展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分为科学发展指数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科学发展指数由“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5个指标组成。幸福指数由“恩格尔系数”、“人均预期寿命”等反映居民现阶段最为关注的25个主客观指标组成。
近两年来,在谋划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总体框架上,唐山市探索出了10条科学发展之路:集约发展之路、循环发展之路、生态发展之路、创新发展之路、开放发展之路、协调发展之路、和谐发展之路、安全发展之路、文化发展之路、协同发展之路。通过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最终建设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体制健全、人民幸福的新唐山。
唐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唐山的评剧、皮影、乐亭大鼓驰名已久,被誉为“冀东三枝花”。清东陵是清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
唐山精神:感恩、博爱、开放、超越
新华社唐山7月31日电(记者李俊义 张涛)奥运圣火31日在“凤凰城”唐山市传递。32年前,这座欣欣向荣的城市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国外有媒体甚至认为唐山在地球上将永远不复存在。但正像传说中的凤凰涅槃,唐山人民用他们的双手,靠着顽强不屈的精神,用了30多年的时间,在渤海之滨再造了一个更加美丽、雄伟的新唐山。
唐山是一个不屈的城市。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使这座百年工业老城变成一片废墟。32年后,唐山人在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已经建起河北省经济第一强市,进入全国城市50强,创造了世界上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奇迹:地震前的1975年和2007年相比,经济总量从不到22亿元上升到2760亿元,30多年增长120多倍;财政收入从4.5亿元上升到330亿元。
在世界地震史上,大地震后要建一座功能齐全的城市,一般要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恢复建设用了30年,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复建用了20年,而唐山仅用10年就完成了恢复建设。到1985年底,全市经济总量恢复到近58亿元,财政收入9亿多元。恢复建设累计竣工面积1800万平方米。当时的唐山只有61万人,人均完工近30平方米,23万户居民搬进新居,近99%的居民有了新家。
灾难带来悲痛和忧伤,也激发出人们的爱心和勇气,催生出“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30多年来,这种精神已成为唐山精神的内核,成为唐山崛起的动力,也构成了唐山发展的“软实力”。
唐山也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有许多感人的事情在这里发生。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唐山人民深切体会到了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重要。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唐山市度过了难关,开始再建家园。从此,在唐山人的心中,总有一种感恩之情,他们把唐山市称作“感恩之城”。
汶川大地震后,支援灾区成了唐山人爱心的一次集体迸发。在一个月时间内,唐山市各界捐款捐物3亿多元,500多名唐山人活跃在抗震救灾一线。其中,有300多名是自发赶去的。宋志永是其中代表之一,刚刚从湖南冰雪灾区回来几个月的他,得知汶川地震后,于地震当天晚8点赶到北京,从北京坐火车赶到郑州,一路打出租车到北川县。他的12位农民同伴也于14日早晨出发,一天后与宋志永会合。在紧张的营救过程中,宋志永等13人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道,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
在建设新唐山的过程中,唐山人总结了唐山新的人文精神:感恩、博爱、开放、超越。这8个字体现了唐山人的品德、胸怀、抱负与追求。正是这种精神,才会产生一个从废墟变为新唐山的奇迹,才会有今天充满朝气活力的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