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震中灾区崛起新羌寨 汶川启动永久住房建设见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8月0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汶川8月4日电题(记者肖林)8月4日,天刚亮,四川汶川县威州镇农民倪树平就起床了:“干部和解放军来帮我修新房,我怎么能闲得住?”倪树平家在山顶的秉里村羌寨,全寨400多名乡亲都和倪树平一样高兴,因为当天汶川县永久性住房建设启动仪式在寨子里举行——他们幸运地成了全县10万受灾群众中第一批修新房子的人。

    沿着崎岖的山路而上,散落在山顶的秉里村满目疮痍——地震中村里90%房屋垮塌、剩下的也全都是危房,但简易帐篷外依旧有孩子们在欢闹、妇女们在忙着家务、男人们拿着工具在迎候重建队伍的到来。没有彩旗、没有锣鼓、没有领导讲话,汶川县委常委郭树梅带着干部和部队,一到寨子里就和乡亲们开始干活。

    修新房首先要拆危房、清废墟。在危房顶上,倪树平试图干得比任何一名战士都勤快:“家里5口人,就我一个壮劳力,亲戚们又都在外地,没有干部和部队帮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倪树平家90平方米的房子是他父亲上世纪八十年代修的,2层的房子木头当梁、泥巴作墙、房顶是竹子和泥土夯筑,地震过后早已四处破损、摇摇欲坠。

    但房顶上,倪树平和10多名战士仍然挥舞着尖嘴镐,干得热火朝天,危险处则蹲下身子用手小心地清理。倪树平说,战士们很辛苦,早上6点就起床,爬了2个小时的山路才到寨子里。可是战士们怕增加受灾群众负担,死活不让群众准备午饭,只吃自己背上来的方便面。

    参加秉里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的,是济南军区铁军师炮兵团100多名战士,记者在废墟上找到该团政委汪立宏,他说:“部队正在分期分批撤退,但只要在灾区一天,我们就要为灾区尽一份力。”正说话间,一位老大娘走了过来:“这不是汪政委吗?”72岁的罗庆芳大妈满含热泪,非把记者拉到她家的废墟旁:“当时就是这支部队在楼梯旁救了我,然后一个多月每天派人背我上山、下山去治病,现在又来帮我修房子。”

    废墟旁边,挖掘机和推土机在轰鸣。“正在推的这块地,将来是秉里村旅游项目的接待中心。”汶川县委常委郭树梅说,秉里村的重建结合了新农村规划,不仅要让群众安居,更要让群众致富。离汶川县城仅6公里的秉里村将建设成一个集农家休闲游、羌俗风情游为一体的新羌寨,同时依托山地发展绿色蔬菜、大红樱桃和生猪产业。

    秉里村村支部书记周家信说,村里470人只有574亩山坡地,种点玉米、土豆、荞麦还没有提灌,只能“靠天吃饭”。地震中村里死了6个人,房子全都不能住了。幸亏有上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救助,让乡亲们看到了幸福生活的希望。所以乡亲们也奋发自强,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周家信自信地说:“秉里村是全县第一个全面完成自建过渡房的村子,也将会是一个迅速恢复和发展、生活更幸福的村子。”

    在秉里村的灾后重建规划图上,记者看到,一条宽阔的村道环绕着村子,117户村民的住房远离塌陷地面、危崖,集中在经过地质勘察的安全地带,每家每户都通水、电,连下水道都有规范建设。400多亩果园点缀着羌寨,旅游接待点独具风情。

    走出这个有过悲伤但又充满希望的羌寨,年近八旬的秦文辉老人拄着拐杖站在村口,乐呵呵地看着重建的场景。“共产党好啊!四川1933年也发生过大地震,那时候连‘开赈’都难,现在不光发救济,连重修房子政府都给每户补助2万多元。”秦文辉老人说:“明年地里又会长满庄稼、圈里又会养上猪羊,等到都江堰的公路通了,我们种的大红樱桃又能卖上好价钱了,日子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

 
 
 相关链接
· 震后半月看北川:不屈的北川意志 羌寨未来的希望
· 新闻办发布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进展情况(8月4日)
· 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公告(第3号)
· 刘延东看望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学生赴匈牙利、保加利亚疗养团
· 有序、高效、务实--汶川地震赈灾重建工作综述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