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记者潘治 贾文军)千年前,我们的名片是丝绸、茶叶、瓷器;
百年前,我们的名片是“东亚病夫”,是我们不愿承认但又难以摆脱的“名片”;
现在,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年洗礼的中国人,又拿出了一张崭新的名片——北京奥运会。
国力打造完美名片
这一张名片,绝非一个普通的运动会可以代替。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用迅猛、持续发展的国力来打造的。这张名片,更形象、更直接地介绍了中国。
“这里有地铁、星巴克、7-11(连锁便利店),北京和美国的大城市没什么区别。”美国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如此描述他眼中的北京。
“举办奥运会使中国得以向世界展示其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一位名叫里克·蒙哥马利的美国记者这样写道。
“中国并非因为奥运会才出现了爆炸式的经济增长,事实上,中国经济在20多年来一直在快速增长。这里发生的一切令人炫目。”德意志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罗伯特·弗勒里希如此说。
诚然如此。正是中国不断增长的“硬实力”,才让中国有机会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下五环标志,才让我们得以在这张名片上拥有自信的“头衔”。
“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中国,发现这里和我们的想象完全不一样。现在我们才理解,中国跳跃式的发展是什么样的,好比我们很多葡萄牙人都用过手摇式的电话,但许多中国人接触的第一个电话就是手机。”两位葡萄牙记者在雄伟的“鸟巢”前表示。
这张名片,有效地向尚不了解中国的人们介绍了现代的中国。中国,不再是辫子、小脚、红宝书、自行车这些形象符号的集合。这张名片,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传播手段的协助下,向世界介绍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自信打造全民名片
北京奥运会绝不仅仅属于运动员,属于北京市,事实上,中国13亿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齐心合力汇聚在奥林匹克旗帜下。每个中国人,都在这张奥运名片上写下了自己的自信。
“我们看到每个赛场的工作人员都展现出极大的激情,他们的工作令人满意。”国际足联官员布朗说。
“这里的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开心。看看周围,不论男女老少,他们都在微笑。”来自美国的游客奥多苏莱向他的记者同胞介绍他的中国见闻。
“同一个国家,同一个目标”、“‘中国制造’的奥运会令中国人自豪”、“举办奥运会让中国骄傲”,国际媒体纷纷聚焦中国。
我们的自信,不仅仅来源于鸟巢、水立方等37座光彩夺目、世界一流的奥运场馆;不仅仅来源于日益改善的空气质量、便捷畅通的城市轨道交通;我们的自信,更多地来源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来源于中国在各个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就。
从护卫圣火,到汶川加油,再到为奥运欢呼,中国人、中华民族不再沉默,他们大声地表达自己、展示自己。
中国筹办奥运会的整个进程,都凝聚着全体中国人的热忱支持;而奥运筹办工作的点滴进展,又不断让这份凝聚力更加紧密。借助奥运契机,中华文明有了更多与西方文明交流的机会,在全世界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奥运也让中国在世界舞台频繁亮相。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软实力”的与日俱增。
规则打造大国名片
这个世界,既有“文明的冲突”,也有“同一个世界”的梦想。正如与奥运会的公平竞争一般,在世界公认的规则下,中国拿出奥运“名片”,收到的效果要远远超过硬性的宣传。
“为什么你们不了解我们?”
“为什么你们要这样做?”
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双方不止一次地发出这样或那样的疑问。那么,为了解答这些疑问,以及让别人了解自己,又该拿出怎么样的手段?
以美国为例,硬性推销型的“美国之音”,其传播效果远远比不上“乔装打扮”的好莱坞。
对中国来说,向世界展示自己,一届开放、自信的奥运会,其效果也远远超过印在材料上干巴巴的数据。
“中国正在积极地向前迈进,它变得越来越开放。”最近刚刚访问中国的美国学者约翰·肯尼迪说。
“有些人似乎认为奥运会会给中国在世界上带来一场公共关系的危机,但我想他们完全错了。”加拿大学者马加雷特·温特这样认为。
打开一扇窗户,进来的苍蝇毕竟是少数。
中国人现在的这张名片,更因印上了奥林匹克的五环标记而流光溢彩,夺目生辉。
一个崛起的大国,在经历了历史的辉煌与屈辱的沉淀之后,也正在努力地和这个世界融合,同时用越来越熟练的外交、公关手段来展示自我。这个过程是渐进的,也是不可逆的。
从1990年的亚运会,到1995年的世界妇女大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还有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人变得越来越熟悉这套国际游戏规则。
不仅仅是奥运会,包括孔子学院、少林功夫,这些何尝不都是中国人的“名片”?千百年来,拥有“四大发明”的中华文明一次次地更新着“中国名片”。这张由十三亿中国人倾力打造的名片,昭示着一个自信自强、团结奋进、繁荣进步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