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共同的梦想——访IOC委员、外国运动员及志愿者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8月1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  奥运会历史上最经典的一刻,出现了。

    奥林匹克巨人之足,掠过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首都上空,跨过这个国家最引以为豪的中轴线,生平第一次,驻足于中国。

    而他们,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外国志愿者和运动员们,作为第一目击者,亲眼看到了这个奇迹的发生。

    甚至,他们催化了奇迹的发生,成为了奇迹的一部分。

    (一)

    用国际奥运会委员、来自中华台北奥委会吴经国委员的话来表述,“中国人最高兴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这句话,7年前他曾经说过一次,地点:莫斯科。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奥运成功。

    作为国际奥委会中具有投票权的委员,北京两次申办奥运会,两次投票,吴经国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选择了北京。

    第一个决战的日子,北京以两票的差距败给悉尼。

    结果出来后,吴经国手上的“一票之谜”成为媒体炒作的话题。

    吴经国是个有心人,他不想让这一票的去向变成千古之谜。在票选结束后,为了给历史留下见证,他特别将选票上所写的“BElJING”字样记录下来,留待日后,有一天关心这张选票流向的历史学者能有机会检视这张选票,届时即可依据手写的字样得到证明。

    北京第二次申奥时,已改为电子投票的新方式,投票前发给每位委员一枚状似手机的电子投票机。北京在此次票选中编号第四,吴经国在投票机上按下第四号,再按输送,完成投票。

    在他看来,这一票投下去,就决定了一段历史。

    萨马兰奇接到装有最终投票结果的信封,撕开封口,拿出纸条念:“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为――北京。”

    吴经国从座位上跳起冲向同是国际奥委会委员、来自北京的何振梁,相互拥抱,喜极而泣。

    何振梁拍着吴经国的背说:“经国,你做了件大好事。”

    吴经国答道:“我俩共同为中国人做了件大好事。”

    之后,国际奥委会成立了2008年奥运会协调委员会,指导北京筹办奥运会。学建筑的吴经国参与其中,同时兼任协调委员会工程建设小组的召集人。

    2003年,吴经国参与水立方设计方案的评选。水立方的方案一拿上来,大家就一致认定:就是它了。水灵灵的四方体,是那种让人一见钟情的建筑。

    每次来北京开会,吴经国都要去奥运建设工地看进展情况。2005年冬天的一天,吴经国去鸟巢、水立方工地,看到数千人顶着零下几摄氏度的低温和凛冽的大风在工地上忙碌,那一刻他真的特别感动。

    距选择水立方作为国家游泳中心之后几年,美国名将菲尔普斯走入了已建成的水立方,在一池碧波边大叫了一声:“哇!”

    2005年12月23日的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了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水立方名列其中。

    作者写道:“中国正逐步成为当今最具有创意性建筑和工程设计的舞台。”

    文章列举入选理由时说,被称为“水立方”的国家游泳中心,是节能环保型的建筑。游泳池内的水将由太阳能加热,泳池的双重过滤装置可实现水的再利用,就连多余的雨水也将被收集和储存在地下的水池中。

    文章说,当全球瞩目北京奥运会时,不单是世界上最快以及最具实力的运动员们正在为争取最高荣誉而加紧努力,新一代的创新建筑也正在北京的土地上拔地而起。

    此刻,如菲尔普斯这样的世界顶尖高手,正在水立方里,为争取世界体育的最高荣誉而战。

    北京奥运会游泳比赛正式拉开帷幕的第二天,在男子400米个人混合泳的决赛中,天才选手菲尔普斯获得了第一名,并且打破了世界纪录。

    对所有游泳选手,北京奥运会都是一道坎。因为,决赛被安排在上午进行,

    这种“反常规”的比赛时间将是美国游泳明星迈克尔·菲尔普斯“八金之梦”的最大障碍,这意味着,将对兼项多的选手体力提出非凡挑战。

    雅典奥运会后,菲尔普斯离开了游泳池,有3个月时间无所事事,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空虚。

    让菲尔普斯清醒的是一场灾难。

    他被邀请参加一场派对,不但去了,还喝了酒。于是,后面的事情不可收拾,他开车闯红灯。美国马里兰州法律规定,禁止21岁以下的青少年饮酒,酒后驾车更是触犯了法律。

    这事立刻成为所有报纸的头条,那天菲尔普斯正搭飞机去参加一场早已约好的演讲。

    飞机上,他第一眼就看到,平摊在座位上的报纸头版大图片就是自己,挥舞着双手从泳池中站起,标题是:“泳坛之耻”。菲尔普斯无地自容,只好把帽子拉低遮住眼睛,用毯子裹住身体,扭头看着窗外,生怕被其他旅客认出。在飞机上,他突然想明白了一点:自己的生活注定在水中。

    假期结束了。他把注意力调到了“北京时间”,从此在水中,菲尔普斯如北京筹办奥运会一样,不浮不躁,一步步默默前进。

    4年的时间,让年少成名的菲尔普斯学会了谨慎。他说:“我从来不想自己能赢得多少金牌。在水立方,我要从第一个项目开始。哪怕只有一枚金牌,也是成功。”

    (二)

    这是21岁的莎拉·斯克特第一次来北京,她的祖母是研究妇女历史问题专家,曾于1977年来调查中国妇女的生存状况。祖母在日记中写道,当时中国妇女的生存状况并不好,甚至让她很“震惊”。

    来北京之前,斯克特仔细阅读了奶奶当年的日记。她决定,追寻祖母的足迹,发现新的中国。

    斯克特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二年级,是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总服务台的一名志愿者,负责记者的登记和注册工作。她曾是一名专业游泳队员,从小梦想参加奥运会,但现在,她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在实现自己的奥运梦想。

    斯克特4岁开始学游泳, 10岁的时候,她就树立了目标,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争取参加奥运会。“小时候,夏天非常热,镇上所有的孩子都游泳,冬天冷的时候,他们就不下水了,但我还是坚持每天都游。”

    十几岁时,斯克特经常参加北卡罗来纳州少年组的游泳比赛,多次取得好成绩,现在的女子200米和400米混合泳世界冠军霍芙曾经是自己的手下败将。

    斯克特最终放弃了专业运动员的路。在大学里,她把多数精力放在了学业上,把游泳当作爱好。直到有一天,参加奥运会的机会终于来了。

    去年11月中旬的一天,斯克特不经意间看到了布告栏的一条通知:北京奥组委计划从新闻系挑选25个学生做奥运会赛事服务的志愿者。

    经过两轮面试,斯克特顺利入选。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爱好体育的马克·伯思第一次报名做志愿者,负责足球比赛的协调工作。

    伯思坦言,第一次去奥运会时,是抱着看比赛的目的去的。“我当时报名之前就是想去看足球、排球和自行车比赛。”

    伯思今年42岁,是欧盟委员会驻俄罗斯代表处的荷兰籍随员,会说英语、法语、德语、荷兰语、俄语等5种语言,现在是北京奥运村礼宾部的一名志愿者。亚特兰大奥运会后,他又参加了悉尼和雅典奥运会。

    “后来我去奥运会就不是为了看比赛,更多的是结交朋友,为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奥运会不只是体育盛会,更是见证一种文化的难得经历。”

    一年前,他从网络上看到了北京奥组委招募志愿者的通知,决定要第4次参加奥运会,做志愿者。像往届奥运会一样,伯思仔细填写了信息,投出了自己的简历。

    去年11月的一天,22岁的格雷戈里·芳德像往常一样刚上完新闻课,在走廊里,他碰见了系里的一位教授,教授告诉他北京奥运会在招募志愿者。“我当时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现在想想都很感激那个老师。”他说。

    芳德来自美国中西部艾奥瓦州的一个小镇,上次美国举办奥运会时,他才不到10岁,才刚刚学会打篮球。

    报考大学时,芳德在志愿一栏填上了篮球明星乔丹的母校北卡罗来纳大学。但学校里高手如云,芳德没有如愿进入校队。

    7月份,芳德自掏腰包,花2000美元买机票,飞到北京,在五棵松篮球馆做新闻服务志愿者。在京期间,除机票外,他还要负责自己部分饮食和交通的费用。刚开始没有班车的时候,他每天早上从人民大学坐公交转地铁过来,路上要一个多小时,但每次他都到得很早。

    芳德说:“到了北京才感受到奥运的脚步。”

    到了北京的伯思有了第一感受:“这个城市的人们对奥运的热情让我出乎意料。”

    “如果要比较的话,我觉得奥运会的每个举办城市都很美丽,北京也是如此,但这个城市有更悠久的历史,更多的故事。”两个月前,考虑到奥运期间志愿工作可能会比较繁忙,伯思已经把北京城逛了一遭。“我用了4个小时沿着古长城爬山,不夸张地说,那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来北京后,斯克特发现自己被分配到服务台,她隐隐有些失望。她的证件只能在主新闻中心使用,很多场馆都无法进入,更是无法观看比赛。

    “但我也只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这次机会了。无论如何,能成为奥运的一部分,都是一生难得的经历,我希望我的志愿服务能帮助北京奥运会更好的运行。”开朗的斯克特马上调整了心态。现在,她跟中国的志愿者们学汉语,跟来自全世界的记者交流,正在以另一种有趣的方式经历奥运。

    闲暇里,斯克特也在博客上记录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身边很少有人来过北京。尽管不能做记者,我会把我的经历写给自己的朋友和家人看。”

    (三)

    1988年,日本仙台,福原家诞生了一个女婴。

    3岁时,爸爸为她请来了专业乒乓球教练,吃力地握着比自己头还要大的拍子,每打飞一个球,福原爱就会哭。

    5岁时,福原爱第一次参加日本小学生乒乓球比赛,球台已经放低了10公分,但对她来讲依旧太高。

    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福原爱的成长也离不开中国。

    “当然首先是让我学会了中文。另外,通过向中国人学习乒乓球,可以让我学习中国文化,通过乒乓球和更多的中国人交朋友。”

    不过,福原爱的“最爱”是王楠。

    当福原爱加盟中超联赛辽宁俱乐部后,第一次与王楠配合双打时,手抖得连球都抛不直。第一次见到王楠时,福原爱只敢在座位上坐半个屁股,感觉王楠像神一样。

    如今,福原爱已经成为日本女乒领军人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小个子的福原爱举着7公斤重的日本国旗,绕场一周。

    澳大利亚籍国际奥委会委员高斯帕,把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叫作会跑步的北京人。

    这可能与他个人的经历相关。墨尔本奥运会,这位英国移民的后代为澳大利亚赢得了一枚男子4×400米接力银牌。

    在参加奥运会比赛之前,高斯帕是一名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少尉。他一周三次去墨尔本,在一条长满了荒草、已经被废弃的飞机跑道上训练,他用手推割草机割草,平整跑道后才能开始训练。

    退役后的他之后进入了国际奥委会,并在悉尼和北京同时竞争时,与同是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何振梁约定互相支持。

    高斯帕一直认为,如果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他欠何振梁一票。因此,当2001年北京再次申办时,他坚定不移地支持北京。

    北京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后的7年,高斯帕数十次到访中国,看着一座座奥运场馆从无到有,看着北京这座城市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他还记得,现在的奥林匹克公园,几年前还是一个杂乱的小村子,现在取而代之的是鸟巢和水立方,好像变魔术一样。北京奥运会开幕几天前,协调委员会主席维尔布鲁根先生称,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为以后的奥运会设定了一个“黄金标准”。高斯帕认为,这是北京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高斯帕看到了北京奥运会“魔术”般的变化,他在原来小村子遗址上,观看了盛大的开幕式,一连用了“壮观”“恢宏”等多个形容词来描述自己对开幕式的印象。

    北京举办奥运会,吴经国的愿望是,在开幕式上多多地展现中国文化。从开幕式的看台上走下,他说:“今晚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自豪!”

    如果满分是100分,吴经国说,他会给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打95分。

    吴经国还告诉记者,许多国际奥委会委员看完开幕式后都有“意犹未尽”之感,大家坐在回酒店的班车上还在谈论开幕式表演的一些经典片段。

    这一切,与他们当时手中的一票,如此的密切相关,是世界给了中国一个机会,让奥运巨人跑进了北京,他们与北京一道,一起创造了历史。(执笔朱玉 参加采访记者高鹏、娄琛、周欣)

 
 
 相关链接
· “中国”字样文化衫奥运村里受欢迎
· “迟到”中雨送爽 北京奥运天气将逐渐告别闷热
· 中国男子游泳获奥运历史上首枚奖牌 张琳夺银牌
· 奥运首日:陈燮霞为中国摘首金| 庞伟气手枪夺冠
· 相聚五环旗下——80多国政要聚首北京 |奥运专题
· 奥运史首次成功人工消雨 催化剂对人体和环境无害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