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首次对北纬82度海域进行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8月19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雪龙”号8月19日电(记者崔静)利用“雪龙”号破冰船、小艇和直升机等,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18日在位于北纬82度的北冰洋海面与冰面上开展了近6个小时的立体式联合作业,这是中国首次对北纬82度海域进行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

    7月11日,少先队员挥舞国旗送别“雪龙号”。当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浦东外高桥的极地科考基地码头启程前往北极,将展开为期75天的第三次北极科考。此次出征北极是我国北极科考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一次。科考将主要针对北极气候变化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北冰洋独特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北极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展开研究。 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18日上午,搭载着110余名科考队员的“雪龙”号沿西经147度方向驶抵北纬82度北冰洋海域。大约半个小时后,7名科考队员随直升机起飞,在“雪龙”号周围50公里的海域考察冰情,在高空拍摄冰面照片,并将投射式温盐深探测仪从海冰的边缘投射向深海,以获取不同深度海水的温度与盐度等重要水文参数。

    近两个小时后,24名科考队员身着保暖连体服与救生衣,登上“黄河”号小艇,驶往距“雪龙”号约2海里处的一块大面积海冰,进行此次科考的首次冰上考察作业。在这块面积达4至5平方公里的海冰上,科考队员们分成5个小组,按照各自的研究内容采集冰样与雪样,开展海洋物理、海冰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观测。

    在小艇离开“雪龙”号的同时,“雪龙”号上的科考队员们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采样观测。中部甲板上,科考队员用梅花采水仪采集深海水样,实时观测不同深度海水的温度与盐度变化;后甲板上,科考队员们利用仪器从3400米深处的海底获得一根2.4米长的柱状沉积物岩芯,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如此高纬度获得海底沉积物岩芯,对了解北冰洋古海洋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领队袁绍宏说,自从“雪龙”号打破中国船舶航行的最北(北纬80度15分)纪录后,“雪龙”号每时每刻都在创造中国航海史上的新纪录,中国科学家也将在北冰洋上镌刻中国北极科考的历史新篇章。

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海洋观测任务完成70%以上

    新华社“雪龙”号8月16日电(记者崔静)8月16日17时50分(北京时间13时50分),随着装满北冰洋深海海水的采水仪缓慢浮出水面,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宣布圆满完成对第100个海洋站位的定点综合观测,这标志着本次科考已完成70%以上的海洋观测任务。

    目前已经观测完毕的站位包括:白令海深海盆观测站位18个,白令海陆架观测站位17个,白令海峡观测站位12个,楚科奇海观测站位22个,波弗特海观测站位12个,加拿大海盆观测站位19个。近80名科考队员昼夜奋战,对这100个站位进行了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海洋地质等多学科的综合观测考察,取得了大量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中国科考队进入北极海冰快速变化中心区进行考察

    新华社“雪龙”号8月16日电(记者崔静)经过30余天的昼夜航行,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日前进入北极海冰快速变化中心区——北冰洋加拿大海盆中部海冰覆盖区域,进行考察作业。

    7月21日,一名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队员在“雪龙”号科考船上工作。当日,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在位于北太平洋的白令海进行第一航段的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海洋地质等多学科定点综合观测,以了解这一海域的主要环境参数。 新华社记者 崔静 摄

    根据科考队获得的北冰洋海冰密集度遥感图像,今年入夏以来,北冰洋加拿大海盆中部海冰覆盖区域每天都在发生急剧变化,海冰融化迅速,在数天内这一区域的海冰密集度已从90%降为60%。

    随行的海洋研究专家对记者说,作为目前北极地区变化最快的海冰区域,加拿大海盆中部的海冰覆盖区正受到全球各国极地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中国科考队获得的观测资料将为世界了解这一区域的海冰变化情况提供重要依据。

 
 
 相关链接
· 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海洋观测任务完成70%以上
· 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雪龙”号遇到首个浮冰区
· 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穿越白令海峡驶入北极圈
· 北极科考船“雪龙”号驶离美国诺姆港挺进北冰洋
· 北极科考队圆满完成第一航段白令海定点考察任务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