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19日电(记者王欲鸣)今年,有“塞外粮仓”之称的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小麦喜获丰收。随着麦收结束,夏粮收购工作也全面展开,农民在盛赞国家惠农政策好处的同时,也深感农资涨价过快、种粮成本上升的压力。
“这几年国家的确关心农民利益,免除了农业税,给种粮补贴,售粮钱款不打白条,今年小麦收购价格每公斤比上年高出三毛多,让我们种粮人有了信心。”刚刚以2.10元/公斤卖掉4000公斤小麦的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苗二壕村村民杨海洋说。
记者从内蒙古农牧业厅、财政厅了解到,今年中央和自治区安排各类支农惠农补贴资金36亿元,比上年增加14.4亿元,增长66%。巴彦淖尔市190万亩小麦和160万亩玉米享受国家和自治区良种补贴。每亩补贴10元,共补贴3500万元。
内蒙古河套平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有着发展粮食生产的传统优势。今年小麦总播面积达190万亩,又获大丰收。据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测算,今年河套小麦预计单产较上年增加5.8%—8.2%,亩均增产26公斤,总产量增加近5000万公斤,预计总产在7亿公斤以上。
巴彦淖尔市从7月25日开始以每公斤2.04元高价开秤收购,比去年开秤价每公斤平均高出0.28元。之后继续上涨到2.10元/公斤,较上年增长0.36元/公斤。粮价的上涨激发了农民售粮热情,截至8月18日统计已入库近6000万公斤。
记者与基层干部和农民交谈,他们在为小麦丰收欣喜的同时,也难掩心头隐忧。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这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逐渐减弱,种粮面积逐年缩小,昔日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粮食生产在农业中呈现越来越边缘化的趋势。
种粮与种经济作物相比,效益差距很大。目前,巴彦淖尔市粮食与蔬菜效益比相差很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农民一般都选择种植经济作物,而放弃单纯的生产粮食。即便种植,也是小麦套种葵花等经济作物。
目前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特色农业是这个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以向日葵、西甜瓜、黑白瓜子等经济作物为主的特色农业面积发展到500多万亩。杭锦后旗双庙镇镇长李登云告诉记者,农民种植番茄每亩投入700元左右,但收益在3000元以上。而种植小麦每亩费用400元左右,平均亩产350公斤左右,人工除外也就挣个300元钱。今年全镇15万亩土地,小麦面积才4万亩,近十几年小麦面积以每年3000亩的数量递减。
生产资料涨价始终快于粮食涨价,种粮成本支出越来越高。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苗二壕村党支部书记贾小才给记者算了一笔种植小麦的成本账:平均亩产350公斤,每亩施二铵、追肥、耕地、播种、籽种、耙地、浇水、收割、农药、除草剂等总开支就得446元。就按目前2.06元/公斤的价格算,每亩小麦也就挣个200多元钱,如果算上人工就赔钱。
另外,农村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由于农村短工(壮劳力)价格高于城市,很多种植小麦的地区,选择不用壮劳力即可种植(养殖)的农业项目,从而被迫放弃粮食生产。今年农村雇一个壮劳力60元/天-80元/天。如今河套平原农村已出现了主要劳动力搞副业、次要劳动力搞主业和主业副业化现象。
以上诸因素导致河套平原种粮面积呈逐年减少之势。在巴彦淖尔市有名的小麦“亿斤”镇大佘太镇采访,随行的镇副主任科员段宏伟指着一望无际的葵花和玉米感慨地说,前些年走在路上,金黄的麦浪一片连着一片。现在大部分农民只是本着“自己产的粮耐吃”的想法才种几亩小麦。大佘太镇镇长任晓晋告诉记者,过去大佘太镇在全区也是有名的产粮大镇,全镇40万亩耕地,10年前小麦面积还在15万亩左右,一直逐年下滑,今年小麦种植面积不足3万亩。
记者从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了解到,1997年时,全市小麦种植面积还在260万亩左右,而2008年小麦种植面积已下降到19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