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张艺谋、陈维亚解读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艺术构思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8月25日   来源:新华社

奥林匹克的圣火燃烧在每个人心中
――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专访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记者汪涌)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前,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他说,8月24日的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奥运会的圣火就要熄灭。但是在闭幕式上,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表演告诉大家,奥林匹克的圣火没有熄灭,它将燃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问: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获得了很大成功,你是如何看待闭幕式的?

    张艺谋:不管是开幕式还是闭幕式,我们都是服务于奥运会,服务于参赛的运动员。对于闭幕式而言,我们要把掌声献给那些在奥运赛场上拼搏了十多天的运动员们,这些全世界最优秀的年轻人,来到我们的家乡,用他们精彩的表现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他们即将离开北京,离开中国,返回他们的家乡。相信他们会怀念在北京的难忘经历。而我们更会想念他们,我们会永远记住这几个星期的每时每刻。所以,我们在闭幕式上再次唱响了主题歌《我和你》: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永远一家人。

    问:开幕式很成功,人们对闭幕式的期待也很高,两者的精彩程度会相同吗?

    张艺谋:不能用开幕式的期待来看待闭幕式,主要原因有几个。一是场地上,达不到开幕式的条件。“鸟巢”从施工建设开始就为保障开幕式创意和演出的要求进行了特殊的施工。建成后,提供给了开幕式两个多月的排练时间。而闭幕式的部分节目只能在其中见缝插针挤进去进行。

    开幕式后,“鸟巢”经过84小时的紧张转场,立即投入到田径等项目的比赛中,闭幕式没有一次在“鸟巢”的彩排就要在8月24日正式演出。其效果与开幕式相比,自然要逊色不少。二是开幕式演出借鉴了雅典奥运会的方式,在文艺表演结束后,才安排运动员入场。这样做为实现创意赢得了空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时的一池水,北京奥运会的巨幅画卷,都需要体育场提供足够大的空间来展示。而闭幕式则不同,是在运动员入场后,才开始进行演出,体育场内留下的空间面积有限,表演不得不受到相当大的限制。三是历届奥运会闭幕式的核心内容就是告别,表达留恋之情。注意的并不是独创性,更注重的是运动员、裁判员、官员们和志愿者、观众一起享受欢乐的奥林匹克时光。并不太在乎演什么。如果开幕式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情况的话,闭幕式则是对圆满举办奥运会喜悦的表达。所有的元素都应服务于奥运会,服务于运动员,他们在完成了紧张的比赛任务后,都希望能够得到放松,享受到奥林匹克的快乐。

    问:开幕式上的“画轴”给人印象深刻,闭幕式类似这样的创意吗?

    答:闭幕式演出充分利用了开幕式的许多重要设备,如地坑里的升降台。我们利用这个中心舞台搭起了“记忆之塔”,这个25米高的塔是和圣火熄灭紧紧相连的载体。“火炬的象征”和塔上的表演结合起来,表达了“今晚奥林匹克的圣火不会熄灭”,奥运圣火继续在每一个人心中燃烧。熄火与“记忆之塔”的亮相相衔接。历届奥运会闭幕式的圣火熄灭仪式都很相似,更多的是用情感来带动。我们这次在熄灭仪式上的构思是十分巧妙的。

    “记忆之塔”的初次亮相,是在圣火熄灭的时刻。这座塔上用人体模拟火焰燃烧的更大的“火炬”具有很强的视觉和情感的冲击力。在熄灭圣火的过程中,我们在“鸟巢”上端的碗边屏幕上,用大型显示投影技术,播放北京奥运会每一天的精彩瞬间,我们更希望运动员们从中看到他们自己比赛的精彩,一起参与闭幕式。开幕式上,运动员没有更多的参与文艺演出部分,而闭幕式则将关注的重点放到了运动员身上,希望他们一起快乐,为伟大的圣火熄灭而一起狂欢。

    问: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健儿们在北京奥运会上进行了十多天精彩的表演,这些对开闭幕式主创团队产生影响了吗?

    张艺谋:当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我在8月17日和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维尔布鲁根交流时谈到了自己奥运会期间的这种强烈的感受。如果说我8月9日还有些沉浸在开幕式完成后的喜悦之中的话,那么从10号开始,我在忙完闭幕式等方面的工作后,几乎天天都要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给我的最大的触动是:衡量一届奥运会是否伟大,最重要的标志往往不是别的,而是运动员们所展现出来的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给人带来的感动和冲击。我常常会看到第二天早上6点钟左右才躺下睡一会儿。运动员的成功才是一届奥运会最大的成功。

    美国“飞鱼”菲尔普斯创纪录的8枚金牌,牙买加“飞人”博尔特在“鸟巢”创造的神奇速度,北京奥运会上这些运动员的伟大表现,证明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正是一个个伟大的运动员在“水立方”“鸟巢”等伟大的场馆里创造出来的奇迹,证明了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

    不仅如此,北京奥运会上还频频创造出不少奇迹来。如蒙古国历史上的第一枚奥运金牌是在北京取得的。巴林历史上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也是在北京取得的。多哥更是夺得了其历史上的第一枚奥运会奖牌。

    这样一个个永恒的历史瞬间,很多很多类似的细节,使得人们真正明白什么才是奥林匹克。从开幕式的喧嚣中安静下来时,最伟大的是运动员们不断挑战人类极限的这个过程。

    奥运会的闭幕式服务于运动员、服务于伟大的奥林匹克。人类最优秀的年轻人在这个舞台上,奋力拼搏、奋勇进取。

    闭幕式是北京奥运会最后一个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们在这里展示自己的热情、展示自己的舞蹈、歌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仪式上,不是看演了些什么,而是感受到奥林匹克带给人类的巨大快乐。因此,我们在闭幕式上要号召所有的观众为这些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们热烈鼓掌,正是他们的出色表现让北京奥运会精彩无比。

    问: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吸引了众多中外杰出的艺术家参加,他们对于参与闭幕式演出的态度是怎样的?

    张艺谋:众多中外杰出的艺术家们对参与奥运会闭幕式的演出十分踊跃。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位。还在我们筹办开闭幕式期间,他就多次通过其经纪人传来信息,表达了他强烈渴望参与北京奥运会演出的态度。导演组被他的真诚所打动,因此,专门邀请他和我国著名的歌唱家宋祖英共同在闭幕式上演唱《爱的火焰》。

    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整个筹备和演出中,所有参与的艺术家没有一位提出过费用问题,从莎拉·布莱曼到多明戈这样世界顶级的艺术家到我国的成龙等国际影坛巨星,全都是志愿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演出服务。令人感动的是成龙等巨星,在奥运会开幕式退场期间,带领多位歌星演唱,以稳定住还未散场的观众。这时的演出是没有任何电视转播的,但成龙他们仍然毫无怨言地协助开幕式团队,用他们的歌声把这项工作做好。

    问:闭幕式主创团队与开幕式团队一样吗?

    张艺谋:主创团队基本一样。但是分工不同。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陈维亚兼任了闭幕式执行总导演,他在其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而我们的另一位副总导演张继钢,则会在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中,担任执行总导演的任务。

    在闭幕式的创作方面,以陈维亚的意见为主。闭幕式的音乐总监选择了卞留念,卞留念也是国内一位十分优秀的音乐人,和陈维亚有过很多次合作。另外开幕式音乐总监陈其钢在开幕式的音乐创作等任务十分繁重,而闭幕式与开幕式几乎是同步推进,他的精力也顾不过来。

    问:雅典奥运会时,你承担了北京奥组委8分钟的表演,这次伦敦奥组委带来的8分钟表演有什么特点?

    张艺谋:伦敦8分钟的表演创意很好,不依赖于我们的平台。他们自己带来了自己的小舞台。我们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8分钟表演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舞台限制。伦敦带来的节目体现了英国的文化特点。他们来到北京后,和我们的沟通很好,我们也会尽量争取为他们创造好的平台。

    从我们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8分钟的表演开始,下一届举办国越来越重视这个时间段的表演,大家都争取能够尽量多的让全世界人民熟悉和了解自己的文化。

    问:从当初拍申奥宣传片开始,又用近三年的时间投入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导演工作,这些特殊的经历对未来的艺术创作会有影响吗?

    张艺谋:作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用了三年时间参与到这样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大型广场艺术创作,收获颇丰。这些经验和经历,对我未来的艺术创作十分有益。

    奥林匹克运动,展现了全人类的激情和创造性,在全球同时有40多亿电视观众收看,需要进行多门类的合作。我在这期间,和那么多门类的顶尖团队合作,这是以往拍电影的经历中从未有过的。不同观点、不同经历、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和专家学者,在一起围绕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进行头脑风暴,进行实地操作,这是完全不一样的经历。这段生活和创作,一定会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和艺术创作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执行总导演陈维亚解读北京奥运会闭幕式艺术构思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记者汪涌、杨金志)北京奥运会主火炬,8月24日晚上缓缓熄灭,一场精彩纷呈的闭幕式给北京奥运会画上圆满的句号。奥运会闭幕前夕,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执行总导演陈维亚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对闭幕式文艺表演的主题进行了解读。

    陈维亚介绍,如果开幕式是一段美好记忆的开始,闭幕式则是这段美好记忆的延续,令人欢笑、耐人回味……。闭幕式演出紧扣“和谐、友谊、欢乐”的主题,以中国56个民族的绚丽多彩为底色,运用现代、简洁、国际化的表述方式提炼与再创造,使之具有时代的、崭新的视听觉冲击力,力求热烈而不失底蕴,狂欢而不失感动,宏大而不失细腻,为北京奥运会画上圆满的句号和令人难忘的感叹号。

    “相聚”:银铃天使引路

    陈维亚对记者说,闭幕式文艺表演的主题是为伟大的奥林匹克而狂欢的大PARTY,表演分为三个篇章,穿插在闭幕式程序中间进行,整个表演历时约两小时。

    第一个篇章主题为“相聚”。“相聚”在1148名迎宾姑娘一片清脆的银铃声中开始,每个银铃姑娘身上都有上千个银铃。中心场地上有200名鼓手,他们身穿红色的衣服。与此同时,从天上“旋”下来的鼓手敲响“天鼓”。单杠、秋千、袋鼠转等表演,给闭幕式融入了浓浓的时代气氛。

    运动员从四个入口进场后,国际奥委会增加了一项程序,由四个新当选的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向志愿者代表献花,表达全体参赛运动员对100多万全球志愿者无私奉献的感谢之情。这是历届奥运会中,首次在闭幕式上设立专门的程序向志愿者致谢。

    “记忆”:珍藏北京之旅

    第二个篇章主题为“记忆·圣火熄灭”。陈维亚说,奥运会是短暂的,但是情感和记忆是永恒的。记忆有很多,其中运动员的表现最值得回味和珍藏,他们在北京充分阐释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菲尔普斯实现了连夺8块金牌的奇迹,蒙古、巴林等国家首次夺得奥运会金牌,撑杆跳高女皇伊辛巴耶娃再一次打破世界纪录……

    这一部分的核心是“记忆之塔”。陈维亚说,2006年11月11日,闭幕式团队刚刚成立,最初的创意中就有这么一个“塔”,这是从苗族的踩刀梯表演中获得的灵感。团队最早的设想是用搭梯子的方式进行,由于存在安全隐患而放弃。最后,主创人员找到了现在的形式,就是由人去攀登“记忆之塔”。396人徒手攀登,更加直观地体现了拼搏精神。2007年全年,团队都在围绕这个创意进行琢磨,力图使之更加浪漫。

    2007年底,在核心创意的实施中,团队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演员们在攀登“记忆之塔”的同时,还要通过搬树枝、垒树枝等方式,把“记忆之塔”垒成 “记忆之树”。攀上“树”的人带着叶子,将“记忆之树”变得郁郁葱葱。

    与此同时,技术人员通过数码投影技术将图像投射到“鸟巢”的碗边上。这些图像撷取了奥运会全程的珍贵镜头,通过360度银幕强化了人们的记忆。人们记住了夺冠的精彩瞬间,记住了场上场下的许多美好时光。

    在“记忆”这一部分里,演示了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踏上飞机舷梯,即将登机的时刻。那一刻,美好的回忆涌上心头。在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的歌声中,圣火缓缓熄灭。运动员们把画轴卷起,带着北京奥运会的画卷和圣火的记忆踏上归程。

    “狂欢”:歌曲串起大联欢

    第三个篇章的主题是“狂欢”。陈维亚介绍,精选了一批世界顶尖的歌唱家,由他们集中演唱四五首精选的奥运歌曲和专门创作的歌曲,形成演唱PARTY,将欢快的气氛融入其中,让所有志愿者与运动员炫起来、跳起来、唱起来。参与演出的演员有3000多人,运动员则有5000多人。

    其中,最为重头的歌曲是闭幕式音乐总监卞留念和德国作曲家克劳斯·巴德尔特合作创作的《爱的火焰》。克劳斯是电影《角斗士》的作曲者,他为这首歌全力投入,感情真挚,歌曲醇厚有力。宋小明、袁元为这首歌作词。歌曲由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和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西班牙的多明戈一起演唱。

    主创团队给中国传统民歌留下了一席之地。民歌改编的《今夜月明》由张也、汤灿、张燕、陈思思、雷佳、王丽达、哈辉等七位声音甜美的歌手演唱。节奏欢快的歌曲《北京,北京,我爱北京》由谭晶、师鹏、韩雪、王力宏、陈慧琳、RAIN等知名流行歌手演唱,体现世界风格。歌曲《超越》由韦唯和孙楠演唱,他们的声音都有很强的穿透力。成龙、刘德华、周华健、莫文蔚、谢霆锋、容祖儿、孙燕姿、孙悦、汪锋、刘媛媛、白雪、冯瑞丽等歌星领唱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焰火使用量超过开幕式

    陈维亚介绍,焰火表演也是闭幕式的一大亮点,使用量超过了开幕式。倒计时10秒时,焰火在天空中打出倒计时数字,倒计时归“零”时,鸟巢上空焰火喷发,在空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圆字,象征本届奥运会圆满结束。

    降奥林匹克会旗时,奥林匹克公园的空中燃放彩色的奥运五环和金色的五环焰火。圣火熄灭时,“鸟巢”上空的焰火形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效果,从空中降落。之后呈现“祥云”的焰火造型。“鸟巢”旁边的凯迪克酒店上空,也在这一时段发射“依依不舍的彩虹”焰火。

    闭幕式结束时的焰火表演将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天安门上空众多节日礼花喷放出一个巨大的焰火圆圈,标志着北京奥运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当晚22时09分至22时29分,北京18个区县的高空同时焰火绽放,以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焰火群表演,形成火树银花不夜城的壮观景象。

 
 
 相关链接
· “奥林匹克狂欢节”—海外媒体盛赞奥运会闭幕式
· 今夜,我们共同珍藏美好记忆—奥运会闭幕式侧记
· 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仪式前表演开始 福娃献上祝福
· 张宁将担任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