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8月27日电(人民日报记者 新华社记者) 火红的鲜花、大红的标语,一眼望不到头……8月25日上午,当最后一批撤离抗震救灾战场的成都军区某部官兵登上汽车时,自发赶来送行的上万名群众将道路挤得水泄不通。
带着取得抗震救灾重大胜利的豪情,带着浴血奋战百余天的征尘,带着灾区父老乡亲的款款深情和衷心祝福,这一天,14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除少数工程、医疗、防疫部队外,已全部撤离四川地震灾区。
灾难给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造成的伤痛正在消逝,然而,人民子弟兵用忠诚、用汗水、用血肉之躯筑就的丰碑却屹立在亿万人民心中。

7月21日,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群众向解放军官兵道别。当日,在抗震救灾一线奋战近两个月的空军某部1700多名官兵撤离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数千名当地群众闻讯赶来送别亲人解放军。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生死关头,子弟兵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灾区群众带来了生命的希望和前进的勇气
在汶川县映秀镇,从集结地到登车点,短短500米的距离,8月19日回撤的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官兵走了整整一个半小时。
“解放军要走了!”十里八乡的群众扶老携幼,从田野、从厂房、从临时板房里赶来,把新修成的“铁军大道”挤得水泄不通。乡亲们手举标语、横幅,捧着哈达、羌红,带上舍不得吃的鸡蛋、掰下鲜嫩嫩的玉米、采来带着露水的鲜花,为“红军师”官兵送行。
“感谢亲人——解放军!感谢亲人——解放军!”一支支锣鼓队、秧歌队一遍又一遍地唱着、跳着,为朝夕相处3个多月的子弟兵献上最真诚的谢意和祝福。
映秀镇的乡亲们不会忘记,地动山摇中,是这个“红军师”的官兵冒着暴雨、落石、余震,在陡峭的山崖上靠跨越生死的艰苦行军,为绝望中的他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银杏、桃关、草坡等几个乡的乡亲们不会忘记,在飞沙走石的“死亡之谷”,是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为“孤岛”中的他们送来给养,用超人的勇气和毅力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
汶川县的乡亲们不会忘记,夜色中,当官兵们穿着已经辨不出颜色的迷彩服抵达县城时,被困33个小时的百姓们哽咽着奔走相告:“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
“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幕:中国人民遭受自然灾害,解放军赶来救援。”法新社在报道中这样评价。
从唐山大地震到1998年抗洪,从抗击“非典”到抗击冰雪灾害……当人民的利益面临威胁之际,猎猎军旗总是飘扬在党的号令所指之处。
有子弟兵在,就有希望在!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灾难,14万人民子弟兵挺身而出,进行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特殊战斗,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大地震发生13分钟后,军队应急机制全面启动。距地震发生不到10个小时,就有上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到达灾区开展救援。3天时间里,中央军委两次增兵,一辆辆运兵车昼夜兼程,一架架军用运输机星夜起航,一支支精锐之师投入抗震救灾的战场……
——总政治部启动应急机制展开工作,派出精干工作组到一线了解情况,从全军范围内选派心理专家紧急赶往灾区。总后勤部火速调集帐篷、食品、药品等大批救灾物资,组织几十支医疗队开赴灾区。总装备部为救灾部队配备了各种救灾器材,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
——武警某师200名突击队员,在道路中断、余震频发、风大雨疾、山体滑坡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强行开进,连续21个小时步行90公里,第一批进入汶川县城,第一时间向中央报告了重灾区受灾情况,并立即展开救援行动。
——都江堰至汶川一线,在乱石滚滚的岷江岸边,成都军区某集团军33人小分队水陆兼程,济南军区某“红军师”高炮团先头部队600人徒步挺进。
——空降兵某部15名官兵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引导、无地貌资料的情况下,在与外界隔绝的茂县4999米高空实施伞降,创造了空军历史上高空盲投的奇迹。
——第二炮兵救灾部队迅速出动500多台套大型装备,分别在绵竹、安县、北川、江油等重灾县市展开救援行动,一条条“生命通道”被打通,一车车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运进最需要的地方。
——经过连续42个小时近2000公里机动行军,海军陆战队某部官兵于5月16日抵达成都,顾不上长途行军的劳累,领受任务后立即赶往汉旺镇受灾现场展开紧急营救。
——以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官兵为主体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12日当晚就抵达都江堰。官兵们充分发挥专业装备优势,第一天就从废墟中成功救出24名幸存者。沈阳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也迅速启动应急支援预案,一支支医疗队、一车车救灾物资、一架架直升机从四面八方向灾区汇集。
——只要有一线希望,子弟兵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100余名将军率9万余名官兵,在短短几天内用强行军方式,深入近300个乡镇、2500多个行政村和近万个自然村,展开生命大搜救……
明知无路也要往前走,明知危险也要往下跳,明知生命无保障也要向上冲,这,就是中国军人的气魄!
在重灾区龙门山镇银厂沟,原本就险象环生的山势在地震后更加凶险莫测,一心惦念着峡谷内生死不明的群众,成都军区空军30名官兵接过将军斟上来的壮行酒,一饮而尽,头也不回地奔向峡谷最深处……
“在每一个抢险救人的地方,在每一片颓垣败瓦下,都有解放军战士在场,最危险的地方、最艰难的时候都能见到解放军的身影。”《香港商报》说。
唐家山堰塞湖,一把高悬在绵阳百万群众头顶的“利剑”。
5月22日,由4名武警水电部队专家组成的先遣组,从悬停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的直升机上冒险跳下,随后,又有21名官兵登上坝顶。
4位将军坐镇唐家山,1000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拿着手电筒,背起10吨重的炸药和雷管,在电闪雷鸣、泥泞湿滑的山路上连夜向坝顶艰难跋涉。
奋战,昼夜不停的奋战!
一个星期后,一条长700米、宽50米、深8米的导流渠道,纵卧在唐家山堰塞湖大坝上。当阵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响起,当堰塞湖水咆哮着冲过导流槽,下游数百万颗忧急如焚的心,平稳地放下来了。
“想不被中国军人感动,是很难的。”英国《每日电讯报》如是说。
“世界上哪里有这么好的军队,哪里有这么好的子弟兵,他们永远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唯独不考虑自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党委书记侍俊说。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解放军、武警部队共投入兵力14.6万,民兵预备役人员7.5万,出动各型飞机4702架次,车辆55.3万台次。震后一个多月时间里,抗震救灾官兵搜救被掩埋群众2.7万余人,其中生还者3338人,巡诊、救治伤病员136万余人,运送伤病人员6.3万余人,转移受灾群众140.8万余人。
整整一个夏季,连续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再一次成为公众赞颂最多的对象,军人,愈加成为和平年代人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5月14日,抵达汶川县映秀镇的解放军帮助汶川县映秀镇被困人员坐上快艇准备转移到安全地带。 新华社记者 侯大伟 摄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人民子弟兵用鲜血、汗水和生命,铺就了一条条绿色的生命通道,成为人民群众在最关键的时候寄予希望和重托的最可信的人
“兵哥哥,你在哪里?”8月7日,在成都火车站,从北川赶来的郭珍凤举着这块半米见方的海报,已经在登车回撤的上万名官兵中寻找了7天。
海报上是一幅并不清晰的照片——一位满身泥水的战士从废墟中背起一个幼小的女孩。
“女孩是我的妹妹,是兵哥哥救了她。”郭珍凤说,“我来不及问他的名字,只是用手机拍下了这张照片。”
连日来,只要有回撤的官兵在车站集结,她就举起海报在人群中寻找:“我们还没有亲口对他说声谢谢,我一定要找到他!”
与郭珍凤同样急切的,还有龙门山镇的贺维英老人。在废墟中埋了70多个小时后,是两名军人把她救了出来。
几个月来,找到救命恩人成为老人最大的愿望。然而,在遍布灾区的迷彩绿中,老人始终没能找到那两个已被她铭记在心的身影。部队回撤的前一晚,贺维英亲手采了一大束鲜花,送给了前来抗震救灾的其他官兵。“穿迷彩服的战士都是我的亲人。”老人说。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这个不平凡的夏天,14万名身着迷彩绿的抗震救灾部队官兵,用实际行动为“人民子弟兵”的光荣称号增添了新的时代光彩。
成都军区某部官兵攀绝壁、涉深水,多次穿越两侧全是深渊、宽不足30厘米、长达2公里的“鲤鱼背”,抢救出绵阳市高川乡大量村民……
岷江侧畔的沙坪关村通向外界的唯一桥梁震塌了。空军总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5名医生,面对滔滔江水写下遗书,每人身背20公斤急需药品,毅然溜铁索渡江……
兰州军区某红军团藏族战士任布扎西,一个人帮助陇南灾区群众抢救贵重物品200余件,从废墟中挖粮食3000余公斤。一次为抢救粮食,他冲进岌岌可危的房屋,将这家乡亲的口粮全部抢救出来。看着满脸是灰、浑身是汗的战士,这位乡亲感动地说:“就是亲儿子,也不一定能够做到这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