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青岛9月2日电(记者王志 苏万明)9月2日11时20分许,随着最后一棒火炬手——北京奥运会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铜牌获得者周雅菲手持火炬点燃圣火盆,北京残奥会火炬完成了在“帆船之都”青岛的传递。3日,残奥会火炬将开始在大连传递。
作为“时代风采线”的第四站,2日10时,残奥会火炬从青岛奥帆中心旗阵广场出发,由雅典残奥会冠军吴春苗担任第一棒火炬手。经过70名火炬手的传递,残奥会火炬最终到达青岛五四广场主题雕塑“五月的风”前,现场观众立刻欢呼起来,“残奥加油、中国加油”的助威声不绝于耳。
在圣火回收仪式的五四广场中心圆舞台,周雅菲点燃圣火盆,并与残疾儿童共同演唱了《让世界充满爱》。在歌曲结束声中,16名聋哑儿童将每人手中捧着的一只和平鸽放飞天空,在场的所有人共同分享着残奥会的快乐与激情。
据了解,残奥会火炬接力青岛站的传递全程为4.25公里,其中海上传递1公里、陆上传递3.25公里。整个传递路线集中展示了青岛秀美的海滨风光,展现了中国“帆船之都”的独特魅力。
青岛40万残疾人共同享受奥运激情
新华社青岛9月2日电(记者王志 苏万明)承载着和谐、友谊、关爱的北京残奥会圣火,2日完成了在青岛浮山湾畔的真情接力。无论是亲手传递圣火的残疾人代表,还是与残奥会火炬亲密接触的残疾儿童,青岛40万残疾人共同参与、享受奥运激情,“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会理念,在残健平等、奉献关爱的人间真情中处处彰显。
锣鼓震耳,“天地人”旗帜纷纷舞动。10时15分,残奥会火炬青岛传递在奥帆中心旗阵广场启动。3万多名青岛各界群众手持色彩斑斓的各参赛国国旗、残奥会会旗等,呼喊着“残奥加油、中国加油”,表达着青岛人民对残奥会的期盼和欢迎之情。
在残奥会火炬青岛传递的70名火炬手中,既有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代表,又有热心残疾人事业、扶残助残的优秀企业、人士代表;既有体育界、演艺界的明星、社会知名人士,又有优秀的奥帆赛志愿者代表。其中,雅典残奥会冠军吴春苗担任了第一棒火炬手。
海上传递是此次残奥会火炬传递青岛站的最大亮点。作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火炬传递唯一一段海上路线,残奥会火炬从奥帆中心下水坡道登上“青岛号”大帆船,经过20余分钟、5名火炬手的接力,从奥帆中心外港池的颁奖平台上岸,结束了约1公里的海上传递,充分体现了“帆船之都”的海上特色。
残健一起,共同享受残奥激情。在青岛南京路斜拉桥处,在盲校学生的钢琴伴奏下,歌曲《感恩的心》在天空中回荡,13个盲童亲手触摸火炬,在心中共同感受圣火的神圣。而在另外的遮阳大棚内,80名聋校学生组成手语拉拉队,一起做“青岛加油,中国加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等手语。
随着最后一棒火炬手——北京奥运会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铜牌获得者周雅菲,手持火炬在青岛五四广场前点燃圣火盆,残奥会火炬就此结束了青岛的传递。周雅菲与数十名残疾儿童一起,共同唱响《让世界充满爱》。
“残疾人运动员付出了更多的辛勤与汗水,应该得到更多的掌声、鼓励与关爱。我相信,残疾人运动员超越生理上的缺陷,更能诠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奉献一场精彩绝伦的北京残奥会。”周雅菲说。
青岛市市长、奥帆委主席夏耕说:“残奥会的圣火,传递着‘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传递着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我们热切期盼,在残奥会圣火的感召下,人文关怀处处闪耀,幸福之花天天绽放。”
特写:残奥火炬青岛海上“踏浪”
新华社青岛9月2日电(记者苏万明 王志)9月2日上午,残奥会火炬在青岛浮山湾“踏浪”而行。作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火炬传递唯一一段海上路线,残奥火炬在青岛奥帆中心内演绎了一段浪漫与激情之旅。
2日,青岛奥帆中心天高云淡,凉风轻轻掠过浮山湾蔚蓝的海面,数万名群众早早聚集到这里。10时15分,残奥会火炬青岛传递在奥帆中心旗阵广场启动。经过短暂的陆上传递后,残奥会火炬来到奥帆中心内港池下水坡道。下水坡道是奥帆赛时运动员起航和归航的地方。此刻,奥帆赛的痕迹还未褪去:下水坡道两侧还停留着大大小小的帆船,点点白帆在海上游弋。
残奥会火炬从下水坡道登上“青岛号”大帆船,开始约一公里的海上传递。承担海上传递任务的“青岛号”大帆船是青岛的一张名片,也是青岛人的骄傲。这条长14米、宽4.2米的无动力帆船由美国制造,2004年冠名“青岛号”以来,不仅两次参加世界三大帆船赛事之一的克利伯帆船赛,还作为青岛城市的宣传使者,到全球数十个城市宣传青岛、推介奥帆赛。
火炬随着“青岛号”大帆船缓缓离开下水坡道。大帆船周围,引导船、护航船、媒体船等组成的船队浩浩荡荡,再加上附近的点点白帆,传递现场壮观而热烈。火炬手代志强激动地说:“当选火炬手,我非常自豪。愿残奥会带领人们,与残疾人健儿一起,享受奥运的激情。”
为扩大参与度,“青岛号”大帆船贴近岸线,沿着奥帆海域内港池、主题公园行进。每到一处,人们不断摇旗呐喊。
经过5名火炬手20余分钟的海上火炬接力,“青岛号”大帆船载着残奥会火炬,来到奥帆中心外港池的颁奖平台。海上颁奖平台是青岛奥帆赛的一个创举,是奥运会帆船比赛历史上的首次海上颁奖。
在颁奖平台上,一支大型表演队伍正载歌载舞,港池主防波堤上也聚满了观众。当残奥会火炬登陆,交到陆上火炬手手中时,欢呼声再次响彻奥帆中心上空。
特写:残疾儿童用心感受残奥圣火
新华社青岛9月2日电(记者丁锡国 王志 苏万明)“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在《感恩的心》的乐曲中,13岁的青岛盲童毛磊一双小手紧紧地握住残奥会火炬,火炬手、青岛市委副书记王文华俯下身子,尽可能让火炬更接近他。
9月2日上午,残奥会火炬在残奥帆赛举办城市青岛传递。青岛盲校13名小学生亲手触摸到了火炬。个子矮小,但很调皮的毛磊说:“这个火炬和我想的不太一样,我没想到它下面有分叉。回到学校,我要马上给爸爸、妈妈打电话。”
青岛有40万残疾人,涉及全市五分之一的家庭。为了让残疾人充分参与残奥火炬接力活动,青岛市专门安排象征着第13届残奥会的13名盲童,在火炬传递过程中触摸火炬,感受心中的圣火。
读小学四年级的毛磊,令人羡慕地成为幸运者之一,这也让他非常意外。“这是想不到的事。火炬在电视上才能看到,今天要亲手摸一摸,太不可思议了。”火炬到来之前,毛磊对即将来到的时刻充满了好奇。
火炬接力起跑一小时后,火炬手、歌星伊能静手擎火炬跑到孩子们中间。13名戴着红领巾的盲童手挽着手,组成一个心形。伊能静和王文华交接后,王文华俯下身子,让孩子们一一触摸火炬。此时,由盲校老师张丽弹奏钢琴伴奏,盲童合唱队合唱的《感恩的心》在海边回响,20名聋哑孩子则用他们会说话的双手尽情地演唱着……
残奥火炬的到来,给生活在黑暗中的孩子带来了快乐。“火炬代表着吉祥,代表全世界人民的团结和友谊。今天能见到它,真是想都没想到。”青岛盲校六年级学生刘玉一略显沉默,说起话来,头就会不自觉地低下去,但说到刚刚摸过的火炬,他的脸上立即浮起无法掩饰的笑容。
“哪怕是一棵受伤的树/也献出了一片绿阴/即使是一朵残缺的花/也散发着全部芬芳……”残奥会圣火采集者、青岛聋哑姑娘姜馨田的手语诗朗诵《我的梦》,表达了残疾人的心声。采自天坛的太阳之火,给残疾儿童带来了温暖,也给予了他们追寻梦想的力量。
毛磊说:“摸到火炬的时候,我感觉到有一团火在燃烧。我们不能像别的小朋友那样自由地蹦蹦跳跳,但我们能努力地像他们一样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