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青岛9月2日电(记者林红梅)中国交通运输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韩国海洋警察厅,9月2日9时30分至10时30分,在青岛团岛附近水域举行了2008中国(山东)海上搜救及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中韩海上溢油应急联合演习。
记者在演习现场看到,一艘客箱船“客箱1号”在团岛附近水域进港途中,因机舱电路故障导致机舱起火,造成船舶失控并与在团岛湾附近海域锚泊的3万吨级大型油轮“油轮2号”发生碰撞。“客箱1号”船上共有21名船员和103名旅客,事故造成1名船员被困机舱并可能严重烧伤,4名旅客在慌乱中跳水逃生。同时,“油轮2号”被撞后发生原油泄漏,约1000吨原油入海,直接威胁青岛近海海域及附近岸线。青岛海事局接到报警后,立即启动了《青岛市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和《青岛市船舶溢油污染应急预案》,马上上报山东省海上搜救中心;山东省海上搜救中心立即启动了《山东省海上搜救预案》和《山东沿海重特大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上报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和中国海事局。山东省、青岛市两级海上搜救中心迅速通过海事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中央电视监控系统等监控设施,严密跟踪、监控两遇险船舶,并利用海事应急辅助决策系统,迅速与遇险船舶、船公司建立起联系,核实险情详细情况,了解船上人员情况、船舶损害情况及救助要求,评估险情等级。迅速发布航行警告,对事发水域实施了交通管制。根据险情,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立即派出了消防力量灭火,进入机舱救助被困船员,北海救助局专业救助船迅速驶往事发海域救助落水旅客、转移被困旅客,并紧急启动了医疗联动救助受伤船员。专业清污救援力量也立即赶赴现场控制船舶溢油。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中国海事局根据险情等级和污染规模,在启动《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和《中国海上船舶溢油应急计划》的同时,启动了《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区域溢油应急计划》,韩国海洋警察厅立即派出两艘防污船,参加清污行动,新加坡东亚反应公司紧急提供了应急清污设备和技术援助。经过中韩双方力量紧张清污,入海原油被成功清理掉。
为共同应对海域溢油污染事故,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海事组织的倡导和支持下,中、日、俄、韩四国于1994年9月通过了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英文简称NOWPAP)。2004年11月,中、日、俄、韩签署了《西北太平洋地区海洋污染防备与反应区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及《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区域溢油应急计划》,建立起在溢油应急领域的合作和互相援助的行动机制。
演习总指挥、中国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指出,此次演习为探索建立国际溢油应急力量参与国内溢油应急行动的机制积累了经验,展现了我国海上人命应急救援及溢油防控能力。
中国将强化原油进口第一港青岛港溢油应急能力建设
新华社青岛9月2日电(记者林红梅)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青岛市政府将加大投入,加紧中国最大原油中转港口青岛港的溢油应急能力建设,尽快建成应对1000吨溢油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
山东海事局局长张宝晨在此间举行的中韩海上溢油联合演习间隙对记者介绍说,青岛港是我国最大的石油运输中转港,石油运输通过能力每年7000余万吨,岸上储存能力600余万立方米,原油进口量连年保持我国沿海港口第一位。随着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青岛港三期30万吨油码头工程和青岛市1000万吨大炼油项目的建成投产,青岛将成为我国集炼油化工、石油储备、石油和液体化工运输于一体的重化工业基地,预计到2010年,青岛港石油及化工品吞吐量将达到6000万至7000万吨。
大量的石油及化工品通过水上运输,使青岛近岸海域成为我国沿海溢油事故风险极高的重点区域。根据专家评估,青岛近岸发生重大溢油事故的风险,尤其是上千吨溢油事故的风险越来越大。
近年来,青岛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建设问题得到了交通运输部、山东省、青岛市等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张宝晨介绍,为推进青岛溢油应急能力建设,交通运输部拟出资6500多万元,其中,将投资用于建设一艘专用溢油应急处置船;青岛市政府将给予2000万元的财政补贴,专款支持青岛溢油应急能力建设;青岛地区的相关企业将投入2850万元,用于船舶改造、配备相应的专业溢油围控和清除设备、器材等。
中日俄韩建立起溢油事故互相援助机制――访中国海事局常务副局长刘功臣
新华社青岛9月2日电(记者 林红梅)“中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共同实施《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区域溢油应急计划》,建立起在溢油应急领域的合作和互相援助的行动机制,可统一协调和组织跨国的海上溢油应急反应行动。”9月2日9时30分,中国交通运输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及韩国海洋警察厅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共同保护海洋环境”为主题,在青岛海域举办2008中国(山东)海上搜救及中韩海上溢油应急联合演习。
中国海事局常务副局长刘功臣担任演习常务副总指挥。在演习间隙,他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刘功臣说:“这次演习就是为了检验《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区域溢油应急计划》成员中国与韩国之间的溢油应急协作能力,以及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应对海上突发事件的协调、指挥和应急反应能力。”
什么是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刘功臣告诉记者,早在1994年9月,中、日、俄、韩四国为共同应对海域溢油污染事故,在联合国环境署、国际海事组织的倡导和支持下,通过了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英文简称NOWPAP)。在10年后的2004年11月,中、日、俄、韩又签署了《西北太平洋地区海洋污染防备反应区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及《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区域溢油应急计划》,建立起在溢油应急领域的合作和互相援助的行动机制。一旦海上溢油事故影响或可能影响一个或多个成员的海域,并且超越了一个国家政府的反应能力和可利用的资源时,通过这种机制可统一协调和组织跨国的海上溢油应急反应行动。
中、日、俄、韩共同实施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是由海上环境面临着石油泄漏污染日益增大的危险决定的。随着石油消耗量的逐步增大,每天,全球海洋上有数千艘运输石油的巨轮航行。这些巨轮如果遭遇事故,石油泄漏,将给海洋环境带来致命的影响。刘功臣指出,西北太平洋区域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在中、日、俄、韩四国联合应对海上溢油风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各成员国本土应对船舶溢油的能力和水平,解决了成员国在溢油应急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有效应对大规模溢油风险的问题。2007年12月7日,“Hebei Spirit”油轮在韩国忠清南道泰安郡大山港外因碰撞导致严重原油溢漏事故,造成了韩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NOWPAP海洋环境应急防备与反应中心在韩国政府的请求下启动《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区域溢油应急计划》,中国立即组织援助行动,征调了53.14吨吸油毡以及收油机、围油栏等清污物资运到韩国,并选派27名清污技术人员随船负责清污行动的指导与操作,增派1名高级船长随船指导航行安全。期间,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与韩国海洋警察厅保持了密切联系,全力以赴做好了清污援助工作。
刘功臣认为,中国参加并履行好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职责,对于中国保护海洋环境,十分迫切。他说:“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是中国防治船舶污染海域的主管机关,长期致力于建立‘预防、治理、赔偿’三位一体的船舶溢油应急管理模式,中国海上溢油应急反应力量初具规模,为国家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但是,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繁忙的海洋石油运输,给中国海岸带和海洋造成巨大环境压力,目前中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中国沿海港口石油装卸量达到3.2亿吨,石油进口量1.68亿吨。中国沿海船舶进出港266.7万艘次,其中,各类油轮约18.6万艘次,平均每天有400多艘次。刘功臣分析数字说:“随着油轮密度的增加及超大型油轮的业务增加,中国沿海水域船舶溢油事故风险不断加大。”
“演习是强化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各国之间协调合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刘功臣介绍,本次演习通过险情处置、消防过驳、海上清污、岸滩清污四个阶段,检验《西北太平洋区域溢油应急计划》成员中国与韩国之间的溢油应急协作能力,提高应对海上突发事件的协调、指挥和应急反应水平,探索建立国际溢油应急力量参与国内溢油应急行动的机制。“在演习的背后,体现的是中国政府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海上人命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负责任政府形象。”刘功臣最后强调。
新闻分析:2008中韩海上溢油应急联合演习有哪些特点?
新华社青岛9月2日电(记者 林红梅)2008中国(山东)海上搜救及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中韩海上溢油应急联合演习9月2日在青岛举行。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举办国际性海上搜救溢油应急反应联合演习。这次演习有哪些新特点?记者在演习现场进行了采访。
演习首先突出了“奥运理念”。演习总指挥、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告诉记者:“本次联合演习是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后,利用奥帆赛和残奥帆赛间隙期间,在奥帆赛举办城市——青岛举行的一次海上人命救助和溢油应急联合演习,参加演习的主要力量为参加奥帆赛海上交通安全与应急保障的力量。演习围绕海上人命救助和海洋环境保护的主题展开,动用了大量海上应急高科技装备,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
演习的第二个鲜明特点是中韩友谊。演习常务副总指挥、中国海事局常务副局长刘功臣指出:“联合演习是中韩两国海事管理机构在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区域溢油应急合作机制框架下开展的首次溢油应急领域合作,是中韩两国政府全面加强海上搜救双边合作的具体体现。” 韩国海洋警察厅污染防除局局长LEE BONG-GLL(李风吉)认为,韩国与中国同属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成员国,这几年两国在溢油应急反应方面有着多次成功的合作。本次演习是两国在良好的合作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不仅能促进中韩在溢油应急方面的合作,也会加深中韩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演习的第三个特点是部省联合。中国海事局副局长、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主任翟久刚指出,联合演习是今年3月份交通运输部成立以来,与省级地方政府联合举办的首次海上搜救及溢油应急联合演习,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对海上人命救助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第四个特点是国际合作。徐祖远指出,此次联合演习是中国在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区域溢油应急合作机制框架下开展的首次溢油应急领域合作,为今后中、日、俄、韩四国更好地履行西北太平洋区域溢油应急合作计划奠定了基础。LEE BONG-GLL(李风吉)指出,溢油应急区域合作是当今世界溢油应急体系发展的方向,对更加有效的保护各成员国的海域免受重大污染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与以往的海上搜救演习相比,这次演习影响面广,观看人多,是第五个特点。联合演习不仅有国务院、相关部委和省、市各级的领导、专家,广大青岛市民也踊跃参与,两岸有10人观看演习。同时,也有来自国际海事组织、日本、俄罗斯、韩国以及东南亚九国和国际石油工业环境保护协会的嘉宾前来观摩演习。
本次演习第六个鲜明特点是政企合作。参加联合演习的不仅有交通运输部的专业力量,还有来自新加坡东亚反应公司、中海油(天津)公司、青岛港集团等企业单位的力量,充分体现了国际公约倡导的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宗旨。
多科目演练、技术含量高,是本次演习的第七个新特点。联合演习中通过设置两艘模拟遇险船使得海上人命救助、船舶消防灭火以及溢油应急等多个科目同时进行,险情复杂、指挥协调难度大,反映了海上搜救和溢油应急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联合演习是海事应急指挥车、专业溢油应急回收船首次参加的海上搜救和溢油应急演习行动,中国海事局今年3月装备的海事应急辅助指挥系统也在演习中得到了良好应用,展示了当前中国海上搜救及溢油应急工作的最高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