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宜昌9月12日电(记者吴植 江时强)三峡工程将于9月中旬开始向更高水位目标试验性蓄水,蓄水时间处于汛末,比工程初步设计提前半个月。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有关负责人说,这并不会妨碍长江防洪安全。
三峡枢纽梯级调度中心主任袁杰说,由于长江上游新建多座水库和农村饮用水源开发等因素,近几年上游汛后10月的来水呈减少趋势,而下游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等需求增大,三峡水库是季调节水库,必须一次蓄满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因此只有提前蓄水才能提高水库蓄满保证率。
袁杰说,提前蓄水并不影响长江防洪安全,因为历史数据和水情预报表明,9月中旬之后上游少有大的洪峰,同时,考虑到防洪要求,蓄水将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代表局副总工程师陈磊表示,如果不蓄到175米,三峡工程就无法完全发挥综合效益,蓄水的具体时机和方式,将根据上游水情预报和下游防洪条件来决定,在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他说,今年蓄水的任务比以往大得多,如果水位从目前的145米抬高到175米,则蓄积的水量为221亿立方米,而2006年从135米到156米只蓄积了110亿立方米,历时37天。
经过16年的建设,三峡主体工程已接近基本完工。国务院长江三峡三期工程验收委员会对三峡枢纽工程和三峡移民情况进行检查后认为,三峡枢纽工程形象和质量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地质灾害治理、泥沙淤积、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全面具备蓄水175米的条件。
三峡试验性蓄水不会造成大规模泥沙淤积
新华社宜昌9月12日电(记者魏梦佳、黎昌政)中国三峡总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即将进行的三峡试验性蓄水,不会造成大规模泥沙淤积。
据介绍,早在2001年,三峡总公司就对三峡蓄水后的泥沙淤积、来水来沙情况制定了详细观测计划。三峡蓄水后,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对观测计划进行调整,还在某些江段加密观测。根据监测数据,清华大学、重庆大学、长江科学院等机构进行了数学模型推算和物理模型试验,均表明三峡在蓄水至175米的目标水位后不会造成大规模泥沙淤积。
有人担心蓄水175米后,泥沙淤积会影响重庆港。对此,这位负责人表示,蓄水135米时,库区回水到达涪陵,通过对不同流量、水位、冲刷时间的泥沙淤积情况进行加密监测,发现涪陵没有大规模泥沙淤积。重庆港和涪陵地区都处于两江交汇,条件类似,根据数学模型推算和物理模型试验,蓄水到175米后,重庆港也不会出现大规模泥沙淤积。
他表示,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还需在后期进行大规模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这次试验性蓄水,包含验证原有数学模型、对原有泥沙淤积冲刷规律进行观测分析的目的,也便于在更高水位条件下开展各种实证研究和分析,为正式蓄水积累资料。
由于上游修建水库拦蓄部分泥沙、退耕还林、径流量周期性减少等因素,近年来三峡水库来沙量明显减少。数据表明,2003年蓄水至135米水位以后,每年平均入库泥沙量为2.1亿吨,远少于当初预计的5.3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