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SOS儿童村在母爱中迎来中秋节
新华社济南9月13日电(记者刘宝森)“如果不和孩子们一起过中秋,我就不是一名‘母亲’”,烟台SOS儿童村的专职“妈妈”张雨霄13日傍晚正忙着和在家的5个孩子包馄饨,她决定今年中秋节继续和“子女”们一起度过。
9月14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家庭团圆的日子。坐落在山东烟台的SOS儿童村在母爱的萦绕下将迎来建村以来的第24个中秋,这也是张雨霄来到儿童村成为一名孤儿“母亲”后的第22个中秋。
始建于1984年的中国烟台SOS儿童村,是国际SOS儿童村组织与烟台市政府合作兴办的儿童福利机构,建立以来共接收了309名失去双亲的孤儿。1986年儿童村落成时,一位名叫张维翠的山东海阳姑娘首批入村,但档案表上的名字改为了张雨霄,那年她33岁。
如今已是18个孩子“母亲”的张雨霄已在这里的13号家庭生活了22个年头。“这些年都是在这里和孩子们一起过中秋,从我踏进儿童村的那天,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们是我的孩子,因此没有理由不和自己的‘子女’一起过这个特殊的节日”,她说。
烟台SOS儿童村里有16个家庭,每个家庭配备一名专职“妈妈”。张雨霄从来到儿童村的那天起,共抚养了18名孤儿,其中12名已走上了社会,目前仍有5名孤儿至今和她同住在这个家庭里,年龄最小的只有11岁。
中秋节即将到来,儿童村为每个家庭准备了月饼、肉、面粉等生活用品,并为这里的孤儿们提供了一些学习用具。儿童村村长任庆镁说:“我们要让每一个曾经失去家庭的孤儿在这里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母爱,让他们过一个快乐、幸福的中秋节”。
张雨霄告诉记者,中秋节当天她那些在烟台或附近工作的孩子们都会回到家里相聚,利用中午在一起吃饭,聊天,年年都是如此,因为这里永远都是他们的家。今年刚刚考上大学的吴云龙6岁失去双亲,开始与张雨霄一起生活。他说:“13年来,‘妈妈’对我付出了很多的爱,我不曾感到自己缺少了家庭的关爱。中秋节,从这个家走出去的哥哥姐姐都会回家,一想到能见面就觉得好高兴!”
任庆镁介绍说,儿童村里的另外15名专职“妈妈”最年轻的28岁,她们都将“母爱”奉献给需要救助的孤儿们。20多年间,160多名孤儿从烟台SOS儿童村走向社会,他们中有50多人已经结婚,有50多人考入大学,有6人出国深造,还有1人在1998年长江流域抗洪中被授予抗洪勇士称号。
1949年,奥地利的医学博士格迈纳尔目睹了二战使无数儿童和青年沦为战争的受害者,决心寻找一种能适合孤儿特殊需要的生活方式,并首先在奥地利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SOS儿童村。20多年前,国际SOS儿童村的博爱圣火传递到中国,继烟台、天津两处几乎同时建设的SOS儿童村外,又有齐齐哈尔、南昌、成都、拉萨等8处SOS儿童村相继落成,每个村现在都有100多名孩子。
“儿童村的家庭和社会上的普通家庭一样,不同的是,社会上的妈妈领着一个孩子,我们却领着七八个,而且我们永远都有孩子留在身边。中秋节这个家将有更多的成员回来探望,兄弟姐妹团聚一定会让每个孩子更加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张雨霄说。
福州:“摆塔”、“鲤鱼饼”等民俗活动亮相中秋节
新华社福州9月13日电(记者沈汝发)今年福州的中秋节充满了浓郁的文化味,“摆塔”、“鲤鱼饼”等福州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都亮相中秋节,吸引了许多市民的参与。
“摆塔”是福州民间特有的习俗。据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介绍,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屡犯闽海沿岸。戚继光奉旨来闽抗倭,与民众同仇敌忾。在一次抗倭战斗中,戚家军重创入侵之敌,获得全胜。捷报传来,正逢中秋佳节,民众无不欢欣鼓舞,除以食物慰劳军队外,有的人家还把家藏珍品搬出摆于厅堂,以示庆祝。
方炳桂说,老福州多寺多塔,摆设品也多为古塔的模型,故称“摆塔”。过去福州百姓中秋“摆塔”象征多福多旺,从农历8月初开始,中秋进入高潮。福州童谣云:“白石白又滑,搬来白石搭白塔。白石搭白塔,白塔白石搭。搭好白石塔,白塔白又滑。”
记者在福州大饭店、冠亚广场等地看到,这些地方已经搭起了“摆塔”,各种展品造型各异,栩栩如生。而且今年的展品还增加名贵瓷塑精品、传统土人仔等内容,并与花轿、人力车等展物相结合,显得丰富多彩。
“鲤鱼饼”是福州中秋节的另外一种特有的习俗。方炳桂介绍说,“鲤鱼饼”通常是由外公、外婆在中秋节期间送给外孙、外孙女的饼,其形状就像两条鲤鱼并在一起。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做包点,在上面绘上两条鲤鱼,一种是做成两条鲤鱼的形状,里面的馅和月饼一样。
方炳桂说,“鲤鱼饼”有两种寓意,一种是鲤鱼放生,含义是“放子化三千”,祈求多子多孙,一种是象征鲤鱼跳龙门,指争取将事情做好、做成功,也反映了福建人的一种拼搏精神。
这些具有浓郁文化味的习俗吸引了不少福州市民的目光。市民林小姐说,她自己是福州人,但还不知道福州中秋节有这么多的文化习俗,真的大开眼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