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证明:中国各民族之间合则两利。加强民族团结,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回汉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家庭里,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阔步前进
“六盘山高,不如党的恩情高;黄河水长,不如军民情谊长。我们特立此碑,昭示后代,永远听共产党话,跟共产党走,永远和人民解放军心连心,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这是受益于“百井扶贫”工程的宁夏南部贫困山区回汉各族人民,在固原城边竖起的一座巨碑碑文。
1996年,宁夏军区某给水工程团为帮助宁夏南部贫困山区回汉群众脱贫,在当地军民共建活动中实施“百井扶贫”工程,经过500多天的艰苦努力,打出140眼优质井,初步解决了20万人、200万头牲畜饮水问题。
这一年,西吉县伊斯兰教协会代表固原地区90多万回族穆斯林群众致信党中央,感谢人民解放军为他们打出了“幸福泉”,让他们结束了世代缺水的苦涩历史。
在宁夏,一批军民共建、警寺共建点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的重要基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民族团结进步就是各民族平等相待,互帮互助,互学互爱,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为中华56个民族的大家庭共图发展、共谋福祉。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之初“一穷二白”,自治区筹建过程中遇到的最突出问题是各类技术人才短缺。全国各地各族人民响应中央号召支援宁夏,一批批汉、满等民族的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医生、文艺工作者和知识青年纷纷从各地奔赴宁夏,带来了先进技术和文化知识,使宁夏办起了大学,开发了煤田,建起了电站。国家还整建制地从内地迁来一批企业,结束了宁夏没有工业的历史。北京、天津、大连等地的100多家企业还为自治区代培了4800多名技术工人。为了发扬繁荣民族文化,国家从中央歌舞团、中国杂技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等单位抽调100多名各民族文艺工作者,组建了宁夏歌舞团。
如今,这批各民族的支宁人虽已早生华发,但他们用青春的汗水培育了一朵朵民族团结之花,结出了一颗颗民族和谐之果。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回族等少数民族也特别珍惜与汉族的团结,十分尊重和关心帮助建设宁夏的各族兄弟姐妹。50年来,汉族群众向回族群众教授农业耕作技术,回族群众向汉族群众传授本民族经商之道。每年逢回族群众的开斋节、古尔邦节时,汉族兄弟都前来给他们贺节;逢汉族群众的春节等节日时,回族兄弟也前往祝贺。
实践证明,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汇集各民族的智慧,使各民族拧成一股绳,形成坚不可摧的民族之墙。
50年来,宁夏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进,回汉各族人民建立起“谁也离不开谁”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自治区把每年的9月定为“民族团结月”。1983年以来,确定每5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模范个人表彰大会,现已累计表彰先进集体650个,先进个人1934名,受到国家表彰的民族团结先进集体134个,先进个人161名,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在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上‘和谐’二字,热爱和平、期盼和顺、崇尚和善、追求和谐,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牟本理说。
风正帆悬,朝气蓬勃,好一个塞上江南!今天,宁夏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深信,只要610多万回汉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一个幸福宁夏、文明宁夏、法治宁夏、和谐宁夏,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宁夏将渐臻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