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工业名城柳州:昔日"酸雨之都" 今朝"山清水秀"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1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宁9月14日电(新华社记者 杜源江)“既要工业发展,又要碧水蓝天”,这是工业城市--广西柳州市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探索出的一条具有柳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未足够重视环保 工业重镇沦为“酸雨之都”

    柳州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全市现有工业企业2857户,其中大型工业企业9户,上市企业5户,已形成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多种产业并存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总量约占广西的1/4。

    由于过去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未能足够重视环保,二氧化硫等废气排放过多,柳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全国四大“酸雨之都”之一。

    柳州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柏兴谦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到1995年,柳州是“十雨九酸”,最酸时柳州雨水的PH值低于4。

    “那时候,柳州许多地方树上的叶子全是黑色的,上面有厚厚的一层灰尘。”柳州市民陈晓健说。

    柏兴谦说,以前柳州化工厂等工业企业污染排放严重,导致附近山上白茫茫一片,全是废渣。据估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酸雨对柳州造成的损失一年高达几十亿元。

    进行“酸雨革命”,“不是企业消灭酸雨,就是酸雨消灭企业”

    为了改善环境,柳州提出进行“酸雨革命”,经过多年努力,柳州的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改善。

    上世纪90年代,柳州开始实施排污试点工作,对排污总量进行控制。在“九五”“十五”期间,柳州在全国较早开始实施排污许可证转让。

    每年年初,柳州均要设定当年的环保目标,和大企业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年终考核时,对达到环保目标要求的企业进行奖励;对未达到环保目标要求的企业进行惩罚。“做到年初有计划,年底有考核。”柏兴谦说。

    近五年来,柳州生态环境建设直接投入超过35亿元,其中柳州重点企业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环保技改投入达13亿元,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和资源的内部循环。柳钢董事长陈永南表示,柳钢5年来一直在进行结构调整,走环保、循环经济的道路。“以前,柳钢附近树上的树叶全是黑色的,很多树种都种不活。现在柳钢的废渣已经全部实现再度利用,柳钢的废水也全部循环使用,基本实现零排放。”陈永南说。

    此外,柳州采取先进技术,对企业进行排污监控。目前已经在企业的排污口安装了在线监控设备;在工业园区安装了烟尘远程检测仪,可监测方圆5公里的范围。

    由于历史原因,柳州许多工业企业均处在市中心。对于这些企业,柏兴谦表示:“能搬迁的就搬迁,不能搬迁的就治理,治理不达标的就关闭。”

    柳州多方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柳州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33.31%。以前,柳州电厂一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近4万吨,而现在,其一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只有6000吨至7000吨。

    “酸雨之都”变身为环境优良城市

    如今到柳州出差、旅游的外地人,会对柳州整座城市优美的风景大加赞赏:碧绿的柳江宛如一条玉带,蜿蜒穿城而过,“百里柳江,百里画廊”。

    “这一切主要得益于柳州重视环保,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走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柳州市委书记陈刚说。

    近年来,柳州在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7.17%的情况下,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仅2003年到2006年,全市烟尘排放总量下降了40.19%,二氧化氮排放浓度平均值下降了26.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了18.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了1.28%;酸雨频率也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90%左右下降到2007年的42.8%。

    此外,柳江始终保持国家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在去年广西河流水体水质评价中位居第一;市区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去年优良天数达351天,优良率达96.2%,创20年来最好水平。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了13.95%,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以上。

    柳州已经由过去的“酸雨城市”发展成为“山清水秀”、环境优良的现代工业城市。柳州有山有水,曾有人说:“在山水城市中,柳州的工业是最发达的;在工业城市中,柳州的山水是最美的。”

 
 
 相关链接
· 珠三角8城市名列“重酸雨区” 酸雨频率超五成
· 重庆三峡库区五年否决200余个环保隐患工业项目
· 吉林省硬措施治理软环境 改进作风营造发展氛围
· 国家航天局: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打开新局面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