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北京残奥会特稿:共享同一个世界 共圆同一个梦想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1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记者刘东凯、李诗佳、荣燕)残奥圣火点燃了人们心中自强不息的火焰,更展现了人类团结友爱的博大胸怀。北京2008年残奥会上,来自五大洲的残疾人运动员会聚在残奥圣火旁,共享奥林匹克精神的盛宴,共同感受欢乐、友谊、梦想与成功。

这是开幕式上的焰火表演。 新华社记者王晔彪摄

    在残奥会这个大舞台上,通过眼神,通过微笑,通过肢体动作,通过微小的细节,一个个普通人用行动诠释着“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赛场内外,随处可以感受到人们对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建美好世界的憧憬和渴望。

    同一个梦想架起心灵的桥梁

    北京残奥会之所以被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称为“残奥运动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不仅因为运动员人数、参赛国家、地区数量和体育项目数量均创下历史之最,而且因为它赢得了国际社会和全中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被法国电视一台称为“最美的礼物”的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给全球亿万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奋力攀登点燃圣火的火炬手侯斌和在轮椅上进行芭蕾表演的小女孩李月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心。

    德国总统克勒说,残奥会开幕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川小姑娘李月在地震中失去左腿后,仍未放弃自己的芭蕾梦。日本自民党前干事长、日中友协会长加藤纮一称赞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与奥运会开幕式同样隆重、盛大。他相信北京残奥会同样可以“写入史册”。

    9月9日,中国选手车冕(中)在比赛中。当日,在国家体育场进行的北京2008年残奥会男子100米T36级决赛中,车冕以12秒46的成绩获得第六名。新华社记者 张燕辉 摄

    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说过:“残疾人运动是唤醒人类良知的运动。”残奥会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举办,让更多的中国人有机会走进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梦想,同时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这些运动员可能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多观众为他们一齐呐喊、加油,这也许就是残奥会在中国举办的独特魅力所在!”退休中学教师郑桂英在看完“水立方”的游泳比赛后不禁感慨道,“残奥会的举办太有意义了!残疾人运动员的生命力和拼搏精神如此强劲,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

    络绎不绝前来观看残奥会比赛的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心灵的震撼,就像站在“鸟巢”外就可以听到的助威呐喊声,强烈而又有力。北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王新宪说,许多观众在看完残疾人比赛后对我说,今后一定要带孩子来看,这对他们的人生是重要一课。

    17岁的孙柯与家人专程从山西晋城赶来接受这样的教育。“我们在自发地为运动员鼓掌、呐喊的同时,心底里油然而生的是对他们的钦佩和尊重,他们太了不起了!”

    孙柯一家人脸上贴着国旗贴纸,手里举着国旗不停挥舞,话语间,充满了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运动场上的残疾人真正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他们非同寻常的精神。就是这种精神,使我们备受鼓舞!”

    正如曾拄着双拐攀登富士山的赴日残疾人留学生关少波所说,残疾不等于“不可能”,与别人不同的只是完成的方式。孙柯告诉记者,看到残奥会这样震撼人心的比赛场景,让他对残疾人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支持。“希望大家都来关心残疾人事业!”

    9月11日,在北京西单商场残奥会城市志愿者站点,一名外国游客体验制作“志愿者月饼”。中秋节临近,在北京西城区西单商场残奥会城市志愿者站点,志愿者们亲手制作了带有北京残奥会志愿者标志的“志愿者月饼”,赠送给节日期间在站点服务的志愿者们。新华社发(焦伟 摄)

    在北京残奥会游泳预赛中,当雅典残奥会四金获得者、幼年因电击失去双臂只能用头触壁的“铁头英雄”何军权出现在泳池中时,全场观众加油声、呐喊声如雷鸣般响起,观众手中的一面面五星红旗舞动在座无虚席的“水立方”。直到何军权走出泳池,所经之处,观众仍然为他起立喝彩,预祝他决赛时取得更好成绩。

    面对观众的鼓励,何军权说:“这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而感受到这份鼓励和支持的,并不仅仅是中国运动员。美国游泳运动员塔克·杜普里告诉记者:“这里的观众为每一个运动员都加油,使这个泳池充满了支持、鼓励,以及对我们的尊重,这种感觉太棒了!”

    有“轮椅公主”之称的中国轮椅竞速先驱者文青,在志愿者张霄的陪同下来到了“水立方”。“我很清楚残疾人运动员训练起来有多么艰苦,多么不容易。现在,作为观众,我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内心的共鸣与激情!”她认为,观众富有激情的加油声传递着平等、友谊和共享的信号,这种氛围,让残疾人运动员以及所有残疾人倍感温馨,备受感动。

    自残奥会开赛以来,每一天都上演着太多的激情与感动。先后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服务的志愿者任一鹏说,残奥会的观众上座率一点都不逊于奥运会,而且观众的热情更为高涨。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升起在赛场,大家都自发、由衷地鼓掌、喝彩,还经常能看到观众为最后一名运动员加油鼓劲的感人场景。

    雅典残奥会冠军、中国坐式女子排球队二传手陈玉萍说:“残奥会能让社会从更高层次来认识残疾人,了解残疾人。”

    互联网上,众多网友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残疾人带给我们的震撼精神,也许是在别的赛场永远无法感触到的。”“如果北京奥运会带给我的是激动,那么北京残奥会带给我的是深深的感动。这是在中国土地上举办的两大盛会,我深深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我爱我的祖国!”

   9月9日,热情的观众在现场为运动员鼓掌加油。当日,北京2008年残奥会田径比赛进入第二天,残疾人运动员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国家体育场“鸟巢”内充满了献给这些勇者的雷鸣般的掌声。   新华社记者 张燕辉 摄

    坦途连起同一个世界

    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北京残奥会期间,许许多多的普通人用爱心为各国残疾人运动员铺就了无障碍坦途,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社会爱心助残,帮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良好形象。

    每个周末,在北京鼓楼西大街的一个四合院内,都聚着不少盲人,在这里听着放映的一部部电影,也听着王伟力对这些电影生动、细致的讲述。这是在这个不大的“心目影院”中最常见的一幕。

    2003年,一心致力于残疾人公益事业的王伟力、郑晓洁夫妇,用拆迁补偿款作为启动资金,建立了北京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并于2004年7月成立了为盲人讲电影的“心目影院”。影院成立4年多以来,他们坚持不懈地通过讲电影、登长城、说奥运等活动,无偿地帮助盲人,丰富着他们的文化生活。

    北京残奥会期间,“心目影院”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网络播讲比赛,还组织盲人亲临比赛现场,为他们现场讲解,让更多的盲人分享“看”残奥会的快乐。

    王伟力说,能够通过听解说、触摸现场设施来“看”运动员比赛,盲人感觉特别高兴,他们甚至自豪地问外国游客:“有人这样给你们讲比赛吗?”

    盲人杨青风是首次采访残奥会的几位中国残障记者之一。他和其他几位残障人士组建的1+1声音工作室通过广播给视障人士解说北京残奥会,每天播出100分钟节目。他说:“你们和我们之间有许多的不同,但是当我们跨越了中间的障碍后,大家都是一样的。能够通过我们的节目唤起大家为各自的梦想去努力,是我们办这个工作室的初衷之一。”

    王伟力、郑晓洁和杨青风是不断壮大的热心残疾人事业人群的缩影。在112万多名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申请人中,有90多万人同时报名北京残奥会志愿者,最终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多人被选为残奥会志愿者,其中包括12名坐轮椅的残疾人,他们在奥林匹克公共区为游客服务。此外,还有10名盲人按摩师在残奥村为各国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

    北京残奥会期间上演的近300场演出,让残疾人与健全人同台献艺,共享国际文化盛宴,极大地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盲人手机、聋人短信、语音电脑软件等高科技应用,打开了残疾人共享现代信息浪潮的闸门。全世界的体育迷都可以通过国际残奥委会的互联网站免费收听收看北京残奥会网上直播。

    德国之声电台指出,北京残奥会场馆都是无障碍设施,以便残疾人畅行无阻,这一点即使在德国也没有完全做到。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说,残奥村的人性化无障碍设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

    北京残奥会的举办快速推动了城市的无障碍建设,进一步改善了残疾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仅北京就铺设盲道1500多公里,为公交线路配备2800多辆低地板无障碍公交车,地铁8条线路的123座车站每站都有一个站口可实现无障碍通行。此外,为数众多的公园、商场、银行、邮局、公厕等也都进行了无障碍改造。为了迎接各国残疾人运动员,实现“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承诺,中国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如何礼貌得体地帮助残疾人的常识。

    当繁忙的长安街8条车道上的驾驶员为过马路的捷克残疾人运动员蓓拉让行时,她惊讶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即使在家乡我们也没有享受这样的待遇,感谢中国!”

    “精神寓于运动”。北京残奥会展现给世人的是精彩、成功和荣耀,更是理解、关爱和奉献。王新宪说,举办残奥会使全社会对“人文、人道、人权”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对推动残疾人的康复、就业、就学等各项保障及残疾人文化事业将产生深远影响。

    平等共建美好世界

    9月10日,观摩团成员展示他们的残奥会门票。当日,北京2008年残奥会中国香港观摩团一行40余人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游览,他们所到之处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观摩团成员将在一周的时间内在各场馆观赛为运动员助威,带队的团长表示这届残奥会给他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残疾人也是社会的一部分,缺少了残疾人,社会肯定是不完整的。”曾获得过残奥会冠军的李端说。像许多残疾人运动员一样,在赛场外,他有自己的职业,是一名盲人按摩师。在工作中,他用自己的技艺、睿智和乐观来解除他人身体和精神的伤痛。

    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中国千千万万的残疾人自强不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用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无论是在体育竞技场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是闪闪发光的明星。

    在残奥会火炬接力行列中,在各自领域作出突出成就的残疾人和健全人共同前行,充分体现了残疾人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他们中有白手起家的“扣子大王”残疾人企业家郑举选,有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肌病专业网站的轮椅女教授朱常青,还有高位截瘫的深圳残疾人网站的女站长苏丽平。

    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扶弱济贫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残疾人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目前,由50多部法律法规构成的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已初步建立,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形成,1200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康复,1800多万农村残疾人和400多万城市残疾人实现就业,600多万残疾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200多万残疾人成为业余运动员。仅在本世纪前5年,就有700万农村残疾人摆脱贫困,1166万贫困残疾人得到各级政府扶持。

    今年以来,在抵御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的无数感人事例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而这种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普世精神在北京残奥会上进一步得到彰显。

    美联社认为,举办残奥会不但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将在国际舞台上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在残疾人事业上取得的成就。英国《观察家报》说,残奥会照亮了中国8300多万残疾人的生活。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说,残奥会的举办促进了无障碍化等中国助残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遗产。伦敦奥组委官员表示:“北京再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非常鼓舞人心,并向世人表明,残奥会展现的是能力而不是残疾。梦想终会实现。”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残联主席、北京奥组委执行主席邓朴方说,残奥会是中国残疾人在“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消除不公平和不公正的机会。残奥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残疾人的状况获得改善。

    中国残疾人运动员金晶说:“希望残奥会可以搭建一个平台,让健全人和残疾人之间、中国和外国的残疾人之间增进交流理解,为残疾人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也希望能通过残奥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残疾人的关注、关爱中来,更多的残疾人能够走出去融入社会,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

    北京残奥会会徽“天、地、人”的设计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理念。而中国8300多万残疾人和他们2.6亿家人的福祉,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残奥会向世人展开了一幅残疾人与健全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携手建设美好世界的美丽图卷。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

 
 
 相关链接
· 大爱超越规则--北京残奥村凝聚中国人的“心”
· 孟加拉国看守政府总理将出席北京残奥会闭幕式
· 北京气象局残奥会气象服务进入Ⅱ级应急响应状态
· 中国选手李端在残奥会男子跳远F11级决赛中夺冠
· 2008年北京残奥会闭幕式期间(17日)交管措施通告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