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9月17日电(记者 姜雪城、曹健)“住砖瓦房、喝自来水、种水浇地”曾是回族农民马德学梦寐以求的理想。今年,在国家的帮助下,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在实施的一项生态移民工程帮助他实现了这一夙愿。
马德学居住在宁夏中部干旱带深山区,世代住窑洞、喝窖水。几十亩山坡地,丰年每亩仅能收获50公斤粮食,遭遇旱灾则颗粒无收,只能靠政府补贴和外出打工维持。
今年春节前,他和妻子携带锅碗瓢盆和少得可怜的家具,搬迁到了同心县石狮镇惠安移民新村,不仅住上了水电齐全的新砖房,还分配到两亩水浇地,拥有了一座高效节水的日光温室。按照搬迁政策,政府给他家补助新房和日光温室建设资金1万多元。
宁夏中部干旱带重点涉及盐池、同心、海原等8县(市、区)64个乡镇,总面积约2.85万平方公里,生活着136万多农村人口。由于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水资源极度匮乏,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
按照最新国家贫困线标准,目前宁夏农村年纯收入1067元以下的低收入贫困人口还有33.6万,而这些贫困人口七成以上都分布在中部干旱带。
马德学所在的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据不完全统计,过去8年,国家累计向同心县干旱地区投资7.1亿元,农民人均超过4100元,户均达2万元,然而,当地干旱山区却贫困依旧。
“干旱带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人口超载严重,基本没有再开发的潜力。”当地干部说,就地扶贫难以改变贫困面貌,易地搬迁是当前最有效的办法。为了更快地消除贫困以及减少人为对生态的破坏,今年3月,宁夏启动实施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从这里搬迁20.6万贫困农民,安置到有灌溉水源、公路沿线和城郊等地区。
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发展处高级工程师张闽剑说,这次移民与以往有明显不同,过去开发土地发展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现在重点发展高效设施节水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以往插花式的移民安置方式,也转变为现在整村搬迁,集中安置。
国家和地方将为这项移民工程投资28.42亿元,开发和调整土地71.15万亩,建设42个移民安置区,涉及宁夏中部干旱带185个行政村。去年已经搬迁安置1.8万移民,每人分得了1亩水浇地,户均补贴建设一座日光温室。
“今后不用看天盼下雨,种地也会有好收成!”马德学说,两亩水浇地种地膜玉米,估计亩产700多公斤没问题。加上日光温室种菜,一年的收入至少近万元。用不了几年,我家就能够彻底脱贫了。而在老家,马德学种地只能‘撞运气’,过去连续四年,严重旱情使得马德学和乡亲们的庄稼绝收。
在帮助移民在搬迁地发展生产生活的同时,政府对移民移出地实行退耕还草、封山禁牧,以逐步恢复干旱带这一生态脆弱区植被。
多年垦种的沙地退耕种上了固沙植物,昔日流沙遍地的荒漠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灌木野草,这是记者在宁夏盐池县一些移民封育保护的乡镇看到的生态恢复新景象。这个县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曾土地沙化严重。
当地农民和干部说,这种变化就是生态移民、封育保护项目稳步实施的结果,即所谓“人退沙退”的互动印证。早在1983年,宁夏便已经采取移民扶贫措施。截至新移民计划启动时,已累计搬迁贫困农民37万多人,通过耕种水浇地,现在,绝大多数移民已稳定解决温饱,部分还过上了小康生活。
“搬迁让我们看到了过好日子的希望!”宁夏红寺堡开发区移民丁有福说。1999年,他从同心县石炭沟乡举家搬迁到这个中国最大的扶贫移民开发区,现在耕种着8亩水浇地,粮食亩产1500斤以上,彻底告别了靠政府救济的生活。